bat365在线平台网站光华管理学院举办“双碳”主题的圆桌对话——碳中和下的企业发展路径。来自政府机构和产业界的专家围绕如何理解和顺利实现“双碳”目标以及各行业绿色经济转型的经验和成果进行了分享。
一、“双碳”目标的历史意义与制定
我们需要把“双碳”目标的意义放到中华民族的历史和发展规划中去理解。“双碳”目标与“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等战略目标一样,是针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过程中特定的阶段出现的主要问题而提出的具体方略。
“双碳”目标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体现。我国长期以来一直重视生态文明建设。2005年制定“十一五”规划时转变了改革开放以来调动一切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料发展经济的思路。随着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矛盾逐渐凸显,应从不受约束的发展转向受到环境保护约束的发展,也不应为了当下的发展而牺牲了后代的利益。“十一五”规划中首次引入了生态环境相关的约束性指标,结合国际经验创出了万元GDP能耗概念,又在“十二五”规划中增加了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概念,这两个指标沿用至今,引导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双碳”目标的提出正是因为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我国需要在生态环境方面也达到现代化的标准。在当今时点,“双碳”目标的提出具有时代必要性和政策引导性,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
“双碳”目标提出的背后是国家系统性的政策制定机制。“双碳”目标是在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行动指南之下提出的,覆盖了全社会每个行业与个体,是对整个经济运行和生产生活方式的重构,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而“双碳”目标的实现路径上,“1+N”政策体系(“1”是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指导思想和顶层设计,“N”是重点领域和行业实施方案)和四大行动方案是实现低碳经济转型的一整套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提到的七项重点工作将是未来推进实现“双碳”目标的着力点。
“双碳”与实现其他重要战略目标相辅相成。关于在“双碳”目标下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是否会加剧地域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政策不会是“一刀切”的,国家提出的“1+N”政策体系正是为了保证在“N”的部分由不同领域的官员和专家进行具体的考虑,以保证政策的谨慎性。同时我们还需要依靠市场的力量起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再加以政策指导,例如通过绿色金融撬动和引导低碳发展。国家将统筹考虑共同富裕和“双碳”目标对地区发展的影响。
二、电力行业的低碳转型之路
当前技术和市场环境下绿色电力转型路上仍面临挑战。今年以来,经济复苏、煤炭价格大幅上涨、能源“双控”等多重因素,给电力供应带来的压力造成我国出现大范围“拉闸限电”现象,对人民生产生活造成了重大影响。众所周知,清洁电力是实现我国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的支柱,而完整、准确地理解碳达峰和碳中和对电力行业的影响,才是推动电力清洁转型的根本。
在电力领域,我国要实现碳中和面临的诸多挑战包括:(1)在发达国家普遍已经实现碳达峰的背景下,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周期较短。而我国当前的经济结构和城镇化发展阶段意味着未来对电力的需求仍在较快增长,碳排放量也将不可避免地继续增加;(2)目前消纳高比例的新能源发电仍存在技术手段上的制约;(3)我国电力供应系统仍存在薄弱环节,且电价市场放开的难度较大。因此,在短期内无法改变我国化石能源消费高比例的情况下,我国碳中和路径选择上不应过于激进。
电力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应当脚踏实地。其一,减排必须在保证经济平稳运行的基础上推进,避免造成能源转型失序、失衡。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进程中,风电和光伏发电是主体,但无论从资源禀赋还是运行特性,煤电仍是我国新型电力系统稳定运行不可忽视的重要支撑。其二,系统调节能力不足和配套电源建设不同步等问题,使得短期内新能源发电占比大幅提升的可能性较小,因此新能源发电要保持健康稳健发展节奏。其三,由于我国电价尚未实现市场化,上游成本上涨难以平滑地传导至终端用户,发电各个环节联动调节困难,仍制约电力改革目标的实现。加快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步伐,从机制体制上激发电力低碳转型的内生动力。其四,加快电能替代及工业领域电气化进程,提高电能在能源消费端的比重。
电力部门实现“双碳”的时间表和建议:电力行业较为合理的减碳时间表应是2020-2030年碳排放缓慢上升,2030年碳达峰后进入5年左右的碳排放平台期,2035-2045年碳排放进入快速下降期,2045-2060年进入加速下降期。电力行业转型应遵循以下几点:(1)经济发展与减碳需协调发展;(2)煤电目前在我国电力体系中仍然至关重要,发展新能源的路上仍需要煤电呵护;(3)我国调节性电源存在较大缺口,发展调峰电源至关重要;(4)加快储能、氢能等新型电力技术研发,以及攻关电源调节能力提升技术。
三、碳中和下的企业发展路径
我国减碳脱碳转型中的重点在于优化存量,绿化增量。由于我国传统工业的整体能耗水平较高,优化存量意味着要提高现有高碳排行业的节能化生产效率,通过对煤电、热力、燃料等既有产业进行低碳化改造,调整产业结构,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强化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摆脱化石能源依赖,这也意味着节能型行业将得到长足发展,例如氢能炼钢等。而从绿化增量的角度来看,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不断扩大非化石能源使用规模,发展绿色电力应是能源结构调整的目标,因此与节能和能源结构调整相关的行业有望快速发展。
具体技术方面,风/光/生物质联合制储氢技术是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氢能等清洁能源的协同开发应用的有益实践。简单来讲,该技术就是利用风电、光电进行水的电解,把太阳能转化成氢能,再和生物质或其他行业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化合反应生成甲醇。这种绿色甲醇是一种可再生的液态燃料,形象地被称之为“液态阳光”。它具有能量密度高、存储性能好、运输成本低、碳排放超低等优势,被视为非常好的工业原料和车用燃料,在液态燃料电池、车用燃料、甲醇锅炉、甲醇储能等领域具有良好而广泛的工业应用前景。
风/光/生物质联合制储氢碳中和循环利用路径集中解决了新能源发电和储能的四大痛点:(1)通过生物质发酵产生天然气和有机肥,解决了秸秆和畜禽粪污等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和循环利用问题;(2)通过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本地化消纳制氢,解决了新能源发电上网问题;(3)通过生物发酵产生的高纯度二氧化碳与氢制甲醇,解决了制氢时用电成本高的问题;(4)通过以甲醇为载体的方式提高了氢能利用效率,解决了氢的储运问题。这一技术路径以解决区域性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和能源化利用、新能源本地化消纳、液态阳光技术为核心,根据不同地域的自然资源禀赋特点和发展情况,提供综合性的低碳、环保、能源解决方案。
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CCUS)的发展应注意整体的能源平衡。不应为了普及CCUS设施而因此耗费比捕集的二氧化碳更多的能量。在石油产区将捕集的二氧化碳打回地下增加石油产量这样的做法是值得推广的。
碳汇交易方面,可以预见的是,碳市场将会在未来成为新兴的全球化市场。我们需注意由于欧洲企业间接持有了我国许多林场,应加快我国森林碳汇市场的交易,使我国的碳汇更有效地助力经济绿色转型。
环保事业与节能减排同样重要,不应因“双碳”目标而顾此失彼。能源企业环保布局方面,环保本身是不容忽视的,但减排与环保两者结构有所不同。首先,我国污染的基础是燃煤,目前环保部门只对大气中的一些指标进行控制,但其他污染物的控排指标出台速度相对较慢。在燃煤得到控制后,虽然其他污染物的排放也将自然下降,但环保绝对不是单方面的工作,对污染物的源头控制应该成为系统性工程。其次,环保行业本身不能成为高耗能产业,不能唯指标论,应全过程考察环保技术的效能。最后,要讲究技术协同。随着科学技术的协同发展,很多有害物质通过回收再利用可以变废为宝。例如钢厂中的二氧化硫可以回收利用,成为制备化工产品的原料。
“双碳”目标下的产业发展,就是在想方设法降低化石能源消耗的同时,积极稳妥推进现代能源开发和清洁能源替代,深化节能技术创新和低碳技术应用,以此实现低碳产业和国民经济的绿色健康发展。
四、零碳未来企业在行动
金风科技是国内领先的风电设备制造商,市场占有率为全国第一,全球前三。在过去三十年从事风电装备制造的过程中,公司意识到不仅要做好装备,更要关注能源装备的应用和场景的变化。
公司制造的风电设备为全球碳中和做出贡献。截至2021年上半年度,金风科技智能风电机组遍布全球29个国家,累计装机容量77GW,每年减少碳排放1.55亿吨,再造森林8614万立方米。未来将着眼装备制造过程中的碳排放,力争在2025年实现风电装备制造过程和供应链零碳排,2040年实现产品回收利用比例100%,例如叶片回收后有潜力成为未来建筑物3D打印的技术材料,有效提高建筑物的强度。
积极进行零碳园区试点。园区目前零碳电源年发电量可达750万度,可再生能源使用占比为50%,每年碳排量减少4260吨。这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得以实现:(1)利用园区内可再生能源发电减碳;(2)建立集风、光、燃、储、充于一体的智能微电网;(3)利用能源数字化技术开展管理减碳。园区进行绿色改造后,不仅电价下降,截止2018年,在园区人员和产值较2010年翻倍的背景下,总碳排放量降幅达20%以上。金风的低碳园区试点从微观层面证明经济发展是可以与碳排放脱钩的。同时印证了新能源发电的可变成本是免费的风和光能,因此新能源发电的总成本将必然随着技术革新而持续降低的这一逻辑,而风能发电降本的根本则是材料能否支持更大型的叶片。目前低碳园区技术已经在全国150多个园区进行推广。
从已有的园区案例来看,园区建造的成本已经出现显著下降,若将园区技术与生产企业相结合,提升园区系统盈利水平的潜力可观。
“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全社会各界全力以赴。目前技术条件下,在可再生能源与化石能源转换过程中,化石能源依然起着重要支撑作用。没有化石能源的支撑,就没有各种储能、风电、光电的开发、成长的空间和机会。能源转型离不开电源和负荷侧的共同变革,新型电网中,负荷侧不仅有用电功能,还有对电源调节的智能响应功能和向电网送电的可能,其中孕育着巨大的商机。智能电网的发展的两个核心是procumer(既是电力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和去中心化(基于数字化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电力自给自足)。未来在“双碳”的赛道上先发的企业将占据更大的优势,特别是在我国可能面临较高额碳税的背景下,碳资产的价格潜力是巨大的,发展绿色经济也是争取我国发展权利的体现。
五、绿色金融助力实现 “双碳”目标
从目前的政策和产业界分析来看,碳达峰目标应力争提前完成,而这需要企业在转型过程中:(1)避免过于激进,不能以运动式、冲锋式的行为来减碳;(2)节约优先,做好能源双控以及未来的碳排放双控工作;(3)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迎接社会全方位各层次的深刻变革。
企业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路径分为三个范围:范围一包括企业自身运营直接产生温室气体的达峰与中和;范围二包括企业外购能源包含温室气体的达峰与中和;范围三则是企业生产的产品的碳达峰与碳中和。具体来看,首先在实现用电碳中和上,应尽可能应用分布式光伏和分散式风发电,其次要做好节能改造,最后要建立好碳汇抵消机制。
金融机构需要通过帮助产业走向实现“双碳”目标,通过金融服务扶持企业转型,才能实现自身的健康发展。国际各相关机构的测算显示,全球碳中和所需的资金需求量大约为200万亿美元,未来国内碳中和绿色低碳投资需求也将达到百万亿级,这就意味着这个市场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是巨大的。例如人民银行推出的碳减排支持工具,业界专家学者预测将提供八千至一万亿元的融资额。
华夏银行绿色金融的实践以国际合作为特色实现了快速发展。作为首批加入联合国负责任银行原则(PRB)组织的银行,华夏银行是第一个在中国落地世界银行新的环境和社会管理框架的机构。未来华夏银行将对高碳和低碳行业客户进行差别化区分,并采取区别化的投融资政策。针对客户绿色化程度也会实施差异化的安排。在华夏银行自身碳中和工作方面,华夏银行将力争在2025年实现在范围一和范围二的碳中和,努力实现向气候型银行的转型。
六、资本市场与碳中和
对于二级市场来说,最核心的是需要找到未来一段时间内有良好发展前景的行业进行投资,从而为基民带来回报。“双碳”目标的提出,基金经理需要去寻找那些绿色转型带来的增量行业,并规避可能受到压缩的行业。
从长期投资角度来看,那些有悖于绿色经济的传统行业需要规避。我们要把更多的精力花在绿色经济的增量行业。(1)增量绿色能源,如光伏、风电、水电、氢能、生物质能和核电等,这些行业也在近期成为了资本市场追逐的热点,具有非常长的产业逻辑;(2)一些改造,如绿色技术和节能增效技术,这将带来新的投资机会;(3)建筑节能方面,例如装配式建筑和钢结构;(4)交通方面,新能源车包括电动车和氢能车产业链的投资逻辑是十分清晰的;(5)未来碳排放、能耗、碳汇数据相关的咨询或认证服务、信息化服务、实测设备需求有望扩大。
对于资本市场来说,绿色低碳转型作为未来几十年国家的主要任务和向全世界做出的承诺,碳达峰和碳中和相关行业成长潜力的确定性强,意味着相关增量行业的公司逻辑容易形成市场共识,业绩能够兑现,也更容易通过标准化模型计算出公司的价值。这些行业中有望涌现出许多能够给投资者带来价值的投资机会。
本文观点来自:吴萨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叶春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规划设计部主任,白云峰 国能中电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日新 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勇淼 华夏银行绿色金融中心主任,方建 银华基金长期价值增长投资部基金经理。
简报执笔:王涵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