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高考榜眼,光华本科毕业,奖学金和名企offer不断...带着这些星光熠熠的标签,可以轻易在商业大道畅通前行的她,摇身一变,成为了一名自由作家,更有优秀作品被影视化搬上荧幕。
是什么点亮她创作之心?
是什么塑造她独一特质?
是什么让她坚持不放弃?
与你分享她的故事,愿能点亮你心中那个别样的自己。
张秀娴
北大光华MBA2015级校友
自由作家
请介绍一下自己的个人经历?
我于2005年以湖北省文科第二名考入北大光华,本科毕业后先后在四大、中金、腾讯等企业工作,2015年进入北大光华读MBA。
从2012年起在业余时间进行网络小说创作,目前完成的六本小说均已出版,其中《南方有乔木》被国家广电总局、新华网评为“2016年年度优秀网络文学原创作品”,并获得2017年网络文学双年奖。同名改编剧已于2018年3月在江苏、浙江卫视黄金档播出。
以商科为专业和经验的你,是因为怎样的机缘走上写作的道路?
毕业之后和法学院的一个同学合租,她拉我一起在业余时间写网络小说。
写小说真的挺难的,总是写不了多少,就不想写继续撰写了。我尝试写的第一本小说大约有四十万字,但是没有写完,我们通常称为“坑“了。后面就总觉得“坑”是一种耻辱,于是强迫自己一定要写完一整本书。
每写完一篇,过一段时间热情消了,又总会觉得怎么写得这么糟糕?于是下一本可能又会在自我怀疑中继续坑掉,进而心有不甘,反思反省,持续不断地写下去。我的写作过程就在这种“坑”和“知耻近乎勇”中反复循环,一直到今天。
为什么选择“小狐濡尾”作为笔名呢?
这是小时候的QQ网名,注册作者账号的时候随手拿来用了。倘若知道后来要手签笔名,是不会选择这么一个又复杂又拗口的名字的。
名字来自易经最后一卦“未济”,用孙先生的话说,就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用乔先生的话说,就是“Stay hungry, Stay foolish”。倒是挺符合我写作以来的状态。
可否给大家讲讲《南方有乔木》背后的故事?创作和影视化的机缘?
其实机缘很简单,就是工作中(当时大约是2014年)需要调研无人机产业,调研中发现这个行业太热血太励志了,所以想以此为背景,写一个创业者的故事。会被影视化也是因为恰好契合了当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吧。
你是以怎样的初心去进行创作?如何看待自己的作品?
生活里我是个不善言辞、内向胆小的人,但是我也有表达的欲望,有幼稚和天马行空的幻想。通过小说说话,似乎要比我自己说话容易一些。
随着不断的写、看和学习,我对自己已经完成的作品总有一种“弃若敝履”的感觉。如果非要说有什么特色和特质的话,那就是诚恳,以及对种种“真善美”的向往吧。
作为学霸,一路从光华走到知名企业,在商业管理这条路上已有很高的基础。为什么选择放弃这个基础,选择在文字创作这条路上从零开始?从付出与收益的角度看,你会认为这件事“性价比”不高吗?
我是个比较“怂”的人,“怂”也就是“从心”。
经济学第一课就讲了“沉没成本”的意思,从这个角度考虑,过去的“沉没成本”无需过分在意。我觉得,我只是做了自己想做的事。
从经济学角度,写小说对我来说性价比确实很低,人太懒了,又做不出太多违逆本性的事。但我的内心会伸出一只手抓着笔,我拒绝不了它。
有人将尝试不同职业、社会角色,不断转变的过程称为“试错”。你如何看待自己从商业管理角色转向文字创作者的这几年?
我记得刚进光华的时候,冒大卫老师教育我们:“年轻的最大优势就是不怕犯错。”我觉得我一直很年轻。
是因为什么原因或契机决定回到光华读一个MBA呢?
因为觉得工作了好几年之后,知识需要重新梳理和系统化,并且希望职业生涯再次获得一个转折,所以选择回到光华读MBA。(当然学位也很重要)
不过最重要的是——北大和光华是我永远的精神家园。
光华MBA为你的文字创作带来了哪些灵感的火花?
我很喜欢光华MBA在于,它一直走在社会新兴力量、新兴领域的前沿,能够敏锐地捕捉到新的潮流动向。在其中我认识了很多行业的中坚力量、领军人物,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商业管理理论,这些不仅给我的正式的工作带来很多帮助,也能够启发我的创作灵感。
我延期毕业了两年,因为希望能够体验更多的课程,参与学院更多的活动。在第一年基础课程完成后,我从第二学年开始广泛选择学院在新兴领域的课程,比如赵龙凯老师开设的艺术品投资、张炜老师关于商业创新和医疗健康产业的课程等等,学院每年的“产业周“我都会全程参与,同时报名参加企业访问活动。
2017年北大光华MBA特色行业周课程中,关于京剧行业现状的研究,直接促使我写作了一篇关于京剧和二次元文化碰撞的小说。
对新一年准备报考光华MBA以及学弟学妹,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北大人总说“未名湖是一片海洋”,光华的世界同样丰富如一片海洋,只要我们善于探索、善于发现、善于追寻。
假如你有机会与世上任何一个人共进晚餐,你会邀请谁?
真是太多了……只能选一个的话,就曹雪芹吧,把最后四十回捎带手给我看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