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名为《2017年、45万亿,这是让货币毁灭的节奏么?》的文章在社交媒体中广为流传。文章称,2008年的"4万亿"投资造成中国债务飙升、房价飙升的爆炸性隐患一直还在,2017年的这45万亿元投资,将带来更大的隐患。
对此,bat365在线平台网站经济政策研究所所长、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陈玉宇向南都记者表示,网传文章中存在许多概念混淆,且“固定资产投资”包含了太多内容,其中土地价款,征地补偿等项目存在重复计算的问题,并不能准确反映中国新增实物资本。因此,前述45万亿投资将致货币崩溃的文章属于误读。
此外,陈玉宇教授认为,今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与去年的增速基本持平,而从深层次的角度看,国家统计局发布的部分统计指标直接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指标,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统计要求。
45万亿元投资将让地球爆炸?
据有关机构统计,截至到2月17日,中国已有23个省公布了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目标,数字相加累计投资超过40万亿元,加上尚未公布的省份,今年投资不少于45万亿。
网传文章对此解读称,中国2015年末总人口为13.75亿,45万亿相当于有人要求中国人不论男女老少都要拿出3.3万元来投资;全世界人口70亿人,相当于全球每个人投资6400元……
文章分析称,中国2017年1月份的储备货币总量仅为30.8万亿元、央行资产负债表总规模也不过34.8万亿元,而2016年底中国总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也仅为155万亿元,这一下子冒出来45万亿元的投资,需要新发放多少贷款、要新印多少人民币才能跟得上?而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更加严重,45万亿元人民币,大约相当于6.5万亿美元。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2014年曾在博客上公布一个数据,2011年至2013年中国消耗了66亿吨水泥,接近美国在整个二十世纪水泥消耗量的1.5倍!美国在整个20世纪都处于扩张的全盛期,绝大多数公路、桥梁和摩天大楼都是在当时修建的,中美国土面积也差不多,3年顶得过人家100年,这数据已经足够逆天。
文章进一步分析称,正是从2008年的4万亿投资之后,中国整体债务才出现飞速增加--2007年中国债务总额仅为7.4万亿元,到2014年已经飞速增加到28.2万亿美元,2016年底的债务数据,根据最新汇率折算已经高达37万亿美元……美元作为全球货币,美国政府总债务也不过21万亿美元,中国在GDP还不足美国60%的情况下,债务总额按汇率折算已高达37万亿美元……
文章提出疑问,2017年的这45万亿元投资,是准备让地球爆炸的节奏么?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平
“网上流传的文章,试图表达中国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计划过于庞大,可能会导致失控。这源于作者对不完善的固定资产投资指标的误读,也来自先入之见,无视事实,裁剪事实。”陈玉宇表示,网传文章将各省的17年总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加总,得出45万亿的数字,然后围绕此数据,胡乱对比,甚至和金融危机时推出的4万亿计划做对比,以证明45万亿是个疯狂数字,属于驴唇不对马嘴。实施上,当年推出的“4万亿计划”是在原有计划之外,额外追加的,当年的固定资产投资远不止4万亿。
南都记者注意到,近年来,45万亿固定资产投资并不算高。实际上早在2015年,全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就达到了56.16万亿,2016年更是达到了59.65万亿,如果2017年的全国固定资产投为“45万亿”左右,同比出现下滑。
陈玉宇指出,2015-2016年期间,中国的固定资产增速一直在回落,且回落幅度很大,蕴藏极大风险。尤其是2016年上半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降到了2%的增速。由于国有部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升至近30%,才弥补民营投资不足,稳住了经济。
“网传文章贸然将2017年的投资计划说成洪水猛兽,实在是南辕北辙。”陈玉宇表示,今年各省发布的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从增速看,基本与去年的速度持平,总体并无大的起伏。实际上2017年的固定资产投资,虽有好转迹象,但整体上并不特别乐观,民间投资依然低迷。陈玉宇还认为,在过去几年,中国经济增长结构发生变化,对经济增长最大贡献的是消费,而不是固定资产投资。目前,固定资产投资需要进一步加强。
建议国家统计局完善统计指标
“每月发布的固定资产投资,是一个设计不完善的指标。”陈玉宇认为,固定资产投资指标包含了太多内容,且土地价款,征地补偿等项目存在重复计算的问题,并不能反应一国准确的新增资本品的数量。包含征地、拆迁、旧的设备继续应用等诸多细分指标,没办法准确反映中国具体新增的实物资本。再加上官员为了彰显政绩,导致固定资产投资指标存在很多虚的成分。
陈玉宇进一步解释称,中国2015年GDP为67.67万亿,以当年固定资产投资56.16万亿计算,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为82%,而重庆等省市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几乎为100%。如果以此计算,很容易推断出投资驱动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而得出错误结论的主要原因,在于使用错误指标。
陈玉宇认为,比较合理的指标为每年底公布的 “资本形成总额”指标,该指标一年才公布一次。“资本形成总额”指标反映一个国家的实物资本增加情况,既增加当期需求,又增加未来生产能力。以此指标估算,2015年资本形成总额,即道路、港口、桥梁、机器、工厂、住房等占GDP的比重为42.4%,属于比较合理的范围。
据陈玉宇介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部分统计指标直接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指标,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统计要求。
以“城镇职工工资总额”为例,这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计委确定的指标。2008年,“城镇职工工资总额”为3.5万亿,GDP为30万亿,一位郎姓教授通过助理计算后宣称,中国全民工资收入仅占GDP的8%,甚至低于非洲国家的水平,称该现象为中国式国家资本主义权贵经济的表现。
“任何有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发达国家的GDP中,人们的劳动收入差不多占比70%,或者说2/3,资本的收入占1/3。发展中国家资本收入相对占比较大,但劳动收入也占到50%或60%。”陈玉宇认为,国家统计局应该尽快改造“就业人员工资总额”、固定资本投资指标之类不伦不类的指标。此外,宏观经济重要指标--失业率指标也应该赶快建立和推出。
“需要改进的指标不改进,需要增加的指标不增加,需要摈弃的指标不摈弃,统计部门就会成为造成混乱的源头之一。”陈玉宇认为,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统计指标体系,才能帮助社会各界准确认识经济现状,准确发现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转自《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