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 > 正文

观点

陈玉宇谈重振市场活力:实施结构性改革,促进共同富裕

时间:2022年02月25日 13:56

2月24日,在bat365在线平台网站光华管理学院与bat365在线平台网站经济政策研究所联合举办的“2022年两会前经济形势和政策展望分析会”上,bat365在线平台网站光华管理学院教授、bat365在线平台网站经济政策研究所所长陈玉宇表示,自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经济活力正在削弱,尽管我们采取了多样的改革措施,但收效并不明显:一方面表现在“年轻企业”的增速下降,配置效率也在下降;另一方面表现在国有企业的资本回报率长期低于民营企业。

陈玉宇认为,在长期政策方面,必须从过去以借鉴模仿为主的赶超型经济,转变成以创新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

在陈玉宇看来,当前中国发展模式转型面临着中美技术脱钩、“双碳”目标、劳动力减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等诸多挑战。在此背景下,要进一步鼓励创新与竞争,处理好技术创新带来的破坏,激发“年轻企业”,重振市场活力。要建设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保障型社会,从而使市场活力得以进一步释放,还要逐渐形成全社会共识,发挥市场的力量,在未来30年里妥善应对转型带来的挑战。

以下是经过整理的发言实录:

陈玉宇表示,中国非常适时地提出了需要高质量经济发展,其中的应有之意就是共同富裕。虽然大家对共同富裕的认识可能还存在着模糊不清甚至是误解,但随着时间的递延,大家会逐渐认清这个问题。

对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陈玉宇提出了一个判断:自从金融危机以来,大约十几年以来,中国的经济活力在持续地削弱。

他指出,虽然我国在这其间做了各种各样的应对和调整,也发现了深层的结构问题并试图解决,但十几年来的趋势并没有改变,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的政策和改革措施都收效并不明显,这是在实现高质量经济增长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

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质量最核心概念是全要素生产率,它可以衡量一个国家技术进步的速度和资源配置效率改善的程度。产出的增长(产品和服务的增长)依赖于投入,剔除了投入增长之外,不能解释全部产品的增长部分可以归结为技术的进步、知识的扩展和效率的改善。陈玉宇表示,以前这方面我国进步得很快,但2008年之后进步十分缓慢。

世界银行的一份研究显示,在2000年到金融危机前,我国每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大约是3%左右,而金融危机以来这10年,我国每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只有0.7%-0.8%。陈玉宇解释道,可以理解为今天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是金融危机前的25%-30%。按照bat365在线平台网站经济政策研究所测算的结果,大约是此前的50%。采用不同口径的两份研究都在说明,中国经济已经连续10年失去活力。

陈玉宇提及,前苏联从70年代到90年代的20年时间,全要素生产率0增长,被认为是引发一切社会经济问题和困境的根源。经济增长只有一个来源:创新、技术进步和知识扩散。只有这些才会开辟投资机会,如果技术和知识扩散停滞,随着投资的增加(基础设施的投资、制造业装备投资、房地产投资),会服从边际产出递减、边际收益递减的定律。

对照各年龄阶段企业的收入占比图表,陈玉宇表示,金融危机前0-5年的年轻企业占比达到了40%,在金融危机之后,该类企业的占比就下降到了不到20%。尽管工商登记的年轻企业数量在增多,但增速却在下降,且重要性没有增多。同时,年轻企业还受到了比老企业、大企业、国有企业更严重的资本约束:年轻企业内部的配置效率也在下降。一些年轻企业尽管资本收益率很高,但无法及时得到扩张的资金。也有一些年轻企业不能及时破产释放资源。此外,中国企业正在失去活力的另一个表现,是国有企业的资本回报率长期低于民营企业,这个现象在过去很多年一直没有得到改善。

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内的多个机构预测,2022年中国的经济增长可能在5%-5.5%之间,而且有逐年小幅下降的可能性。陈玉宇表示,这些预测还是建立在我国采取各种各样的刺激政策基础上的。相比于已经回到长期潜在增长路径上的美国,陈玉宇指出,中国距离自己的潜在增长路径还差1.5个百分点。

陈玉宇分析,在短期经济政策方面,去年宏观经济部门过早地、乐观地退出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激励,这可能是导致下半年经济急剧下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而在长期方面,过去40年中国建立了追赶型经济模型,通过模仿、借鉴等方式,迅速地在全球范围内获取知识、技术扩散带来的好处,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也带来了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

陈玉宇表示,中国下一步既需要共同富裕,也需要高质量增长,就必须从过去40年成功经验当中退出,从模仿、学习、提高的追赶型经济模式,转变成创新型经济社会,也是共同富裕必需的基础。

谈及从“赶超型”经济转向高质量增长经济,陈玉宇列出了中国可能遭遇的几大挑战:

一、中美技术脱钩。上个月美国刚刚公布了一批面向中国的技术限制,据估算,技术脱钩大约会使得中国长期的经济增长下降4到5个百分点,而美国也会下降2个百分点。在利用世界范围内的知识和技术的扩散这方面,未来或将有所减弱。

二、“双碳”。虽然“双碳”也许会带来发展机会,但是去年由于煤炭价格上涨、电力供应紧张等因素也造成了经济下滑。“双碳”可以带来机会,但也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需要创新。

三、人口。去年我国人口净增长只有40万,基本上到了人口0增长的阶段。中国的劳动力总量在“十四五”期间会减少3500万。据人口学者梁建章估计,到2050年中国规模是12亿多人,到时候中国的经济规模是否能够稳居世界第一还不好确定。

四、收入分配。不同收入组别的收入差距在继续扩大,从统计数据看,近年来,中国的收入分配情况基本没有恶化,但大家的观感不见得是这样。

此外,陈玉宇还指出“创新型”经济的三个特点:

一、技术。一切经济的活力都来自于社会能够创造更多的新技术,要能够让新技术、生产性的知识更广泛的传播。

二、对于创造新技术和新知识,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让创造新知识的人得到激励。尽管近年来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在进步,但目前国内知识产权保护仍略显不够,这是应对“卡脖子”的办法。

三、技术有破坏性。技术有创造性的部分,为这个社会带来价值,同时也有破坏性,新的技术出现了,老的技术就过时了,新的企业出现带来就业的同时,也会挤掉旧有的工作岗位。必须解决好技术破坏性的问,才会有高质量发展,才能构建出被大众所支持的社会。

陈玉宇表示,需要鼓励创新和竞争,但竞争也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大型民营企业、高科技巨头以及国有企业进行监管,鼓励他们之间进行竞争,减少壁垒,保护消费者权利,这是符合长远发展的方向。然而政策沟通不够、解读不足,却时常会让人误解为这是在打击市场活力、打击民营经济。

陈玉宇表示,创新会带来破坏,带来破坏就会伤害一部分生产者,而那些大企业的员工成为了既得利益者。在这个时候,还需要配合着建立一个更富有活力的竞争性的创新型社会,需要政府起到保障性的作用。

此外,中国失业保险的覆盖面和充足性相对较低,社保支出在退休、失业保险、医疗、社会救助等领域与其他国家还有差距,对弱势的贫困阶层援助也不够。

陈玉宇表示,老龄化、收入分配不平等、房地产风险、地方融资平台风险、中美脱钩潜在影响等要克服转型发展面临的挑战,都只能靠一个方法解决——让社会迸发出创新的活力。这需要靠政府建设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保障型社会,让每个人在市场竞争当中没有那么多焦虑,从而使得中国市场活力得以进一步释放,促进长期增长,让促进市场活力的结构性改革得以展开。

陈玉宇表示,要克服正在面临的困难,开辟一个更有活力、更加充满竞争性的市场经济,今天的中国需要逐渐形成全社会的共识,要发挥市场的力量,政府要正视长远的挑战,在未来30年应对转型挑战,完成从赶超型经济向创新型经济的转变,再花10年时间彻底摆脱中等收入陷阱,进入到富裕社会。


分享

010-62747111

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bat365在线平台网站光华管理学院2号楼201室

 

©2017 bat365在线平台网站 - bat365app手机版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50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