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简报》第296期 人口学与经济学视角下的老龄化与中国经济
周羿
老龄化有两个根本原因,一个是长寿化,即人的寿命越来越长;另一个则是少子化,即年轻群体越来越少、人口金字塔越来越陡峭。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长寿化将会成为中国社会老龄化的主要推动因素。本报告从人口学和经济学的视角对高龄化与老年群体相关研究展开探讨,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社会老龄化现象及老年人群的行为特征与消费趋势。
一、长寿化趋势:中国人的预期寿命还有多大上升空间?
从过往数据来看,从18世纪中期至今,世界上预期寿命最高的国家的国民预期寿命是呈持续上升趋势的,而该趋势在进入21世纪后依然没有放缓。在数据记载之初的1750年至1790年间,瑞典、丹麦和英国的预期寿命为世界最高水平,但也仅有40岁左右,且保持平稳、并无增长趋势。1790年,天花疫苗问世,伴随着农业生产、商品流通、传染病控制和天花疫苗等方面的发展与突破,人类预期寿命开始逐渐上升,预期寿命最高的国家则开始在北欧国家、澳大利亚、日本、香港间变换。如今,香港地区人口的预期寿命已超过85岁——这代表了人类社会在现今阶段能实现的最高预期寿命水平,而中国大陆距香港的预期寿命水平还有7年左右的差距。因此,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的预期寿命还会有所增长,人口中老年人的比例将不断提升。
预期寿命提升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降低青少年死亡率,即让更多人能进入老年阶段;二是通过降低中老年人死亡率,即让老年人活得更久。从数据上来看,1900年到1950年间,全世界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主要源于青少年和中年预期寿命增长所做出的贡献;而1950年后,越来越多的预期寿命延长来自于老年群体的贡献。随着医学对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以及对阿兹海默等老年疾病的理解不断提升和突破,老年群体的预期寿命显著提升。
因此,从数据来看,中国未来将面临的不仅是老龄化社会,还是高龄、长寿化社会。
二、 人口学与经济学视角下的老龄化和老年群体研究
(一)以年龄为分级的生命周期研究
生命周期假设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其核心观点在于人们于不同的年龄阶段会有不同的劳动供给、产出、消费、储蓄行为,这其中任意一个或多个行为的变化都会带来国家经济的变化。
我的老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Ronald Lee教授和他领导的国民转移账户(National Transfer Account,NTA)团队强调,国民经济核算不应只关心总量上的投资、消费和劳动供给,而是应该细化到每一岁——即对每一个年龄人群的劳动供给、工资、投资、消费和储蓄进行统计。他的研究致力于分析每个年龄级别间的经济交互,如劳动力、工资、投资等资源要素如何在不同年龄的人群中流动。其中,利用中国2014年的数据,他描绘了一个“典型”中国人一生在不同年龄的收入与消费水平。从收入来看,其顶峰大多都在40岁左右,之后开始逐渐下降,这也许是因为他们的工资有所下降,或者是逐渐退出了劳动力市场。而从消费来看,其顶峰多在20岁左右。将收入和消费两者结合起来看,我们便能大概理解一个典型中国人的一生,即他是如何为社会创造价值、又是如何消耗社会资源的。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个人的一生是为社会创造了净价值还是净负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