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思想力
光华思想力
《研究简报》第149期:如何推进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消费者隐私保护合作——基于跨国问卷的建议

 

北大光华-旷视AI治理研究院联合课题组

 

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促进技术进步、实现数据价值和个人隐私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深入了解人们对隐私的认知,尤其是不同文化体系下、不同技术使用场景下的隐私态度,可以帮助政府设计相应的大数据产业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政策,妥善解决实现数据价值和隐私保护的矛盾。为更好地了解消费者对隐私的态度,bat365在线平台网站光华管理学院与旷视科技AI治理研究院共同推出跨国调研,通过问卷了解中国、日本、新加坡、德国、沙特阿拉伯、美国民众对隐私的态度。本文对研究主要发现进行总结,并基于调研发现、针对如何构建多方参与的隐私保护治理体系提出相关建议。

在跨国对比中,中国人对人脸识别技术及其他数据驱动型技术的接受程度都相对较高。同时,相对别国,中国人对政府信任度很高,这使我们的政策设计可以在兼顾隐私保护基础上,更多偏向实现数据价值、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方向。相比于别国,我国更需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隐私保护多方共治体系,才能最有效地赢得民众的信任。

一、研究发现

202011-12月,北大光华-旷视AI治理研究院联合课题组通过线上平台等方式,向中国、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沙特阿拉伯六国的具有代表性的消费者群体发放调查问卷,共4496人参与,各国之间样本平均。问卷分为个人基础信息、隐私态度、偏好测试三大部分。基于对问卷结果的研究分析,有如下发现。

(一)中国消费者最了解人工智能,最关注隐私问题,但并非最担忧

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总体来说,各国消费者对人工智能都不是特别了解,中国人相对来说最了解人工智能。各国消费者们普遍认为个人隐私的重要性介于“比较重要”和“极其重要”之间,其中我国消费者最为在意隐私,有60.5%的人认为隐私“极其重要”。消费者们都对隐私安全表示了一定的担忧,程度介于“中间”和“较担忧”之间,中国的程度低于新加坡、美国,高于沙特阿拉伯,与日本、德国接近。

1 消费者对人工智能及个人隐私态度汇总

(二)中国消费者的隐私担忧主要来源于担心信息泄露、滥用,从而影响个人财产、数据资产安全,同时打扰个人的日常生活

经济学经典的隐私理论认为,人们在乎隐私只是因为在乎个人信息泄露所产生的可能对自己利益的受损,实质还是在乎个人利益(下称“利益权衡说”)。而最新的理论则认为,人们可能存在对隐私保护的直接偏好。即,哪怕在个人信息不会泄露的情况下,也不愿意提供个人信息(下称“偏好说”)。

研究团队发现,在8个可能引起隐私方面担忧的因素中,占据中国消费者关心隐私问题的前两位是“担心信息泄露、滥用,影响个人财产、数据资产安全”和“担心信息泄露、滥用,对个人的日常生活产生打扰”。由此可见,消费者主要担心信息处理不当所带来的损失,对隐私顾虑的原因表现出明显的利益倾向,更在乎个人信息泄露所产生的可能对自己利益的损害,符合“利益权衡说”。然而美国等其他国家的消费者一致认为最主要的顾虑为“需要有‘可以不提供某种信息’的权利”,其担忧更多是基于价值观的考量,符合“偏好说”。

(三)中国消费者最不介意将个人信息用于辅助公共决策

研究团队将信息应用方式进行了细分,询问消费者是否介意将个人信息用于这些用途(包括个性化服务、个性化定价、共享给第三方、优化算法、辅助公共决策),发现各国消费者相对更介意把数据共享给第三方(在“比较介意”以上),但是中国消费者更不介意把个人信息用在辅助公众决策上,这可能与我们从个人信息用于疫情防控中,获得实际的安全保障有关。而美国消费者则更不介意信息用于优化算法。

2 中美消费者对于隐私信息的各类使用方式的态度

如需获取完整简报,请点击此处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