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3月份,随着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快速蔓延,全球经济都处于紧张状态,市场被恐慌情绪笼罩。市场普遍担忧疫情的持续蔓延和部分国家/地区防疫策略的升级,会导致全球出现需求缺口与产业链中断等风险,加重伤害全球经济。
面对此次疫情所引起的越来越激烈的全球性的挑战,当下中国经济如何应对?如何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 危中寻机?
我们认为,准确把握长期大势,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并重,把现实困难和压力当作全面做好工作的重要契机。目前中国经济除受疫情负面影响之外,已出现两大利好,一是疫情已经逐步控制住,正在朝着向好恢复期转变,二是各地相继采取妥当措施,正有条不紊地恢复生产。另外这次美股熔断、全球金融市场恐慌,其表现还是在资本市场, 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应该还是相对可控的。同时我国具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这是中国经济韧性的基础所在,也应成为我们的信心所在。
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基本判断下,我们认为, 在继续确保防疫抗疫前提下,稳步推进复工复产,激发内需,稳定外需,提振产业链整体效能,尽一切可能继续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加快海外重点工程建设,促进全球产业链稳定、物流畅通是中国经济应对这场危机危中寻机的核心关键。具体有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一、精准布局,进一步强化“六稳”举措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和谁知而来的全球经济波动,目前,在坚决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应辩证地看待危与机,要有变压力为动力、善于化危为机的韬略,逐步通过稳定有序地恢复生产生活秩序,进一步强化“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六稳”举措,强化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推动企业业务的转型升级,进而探索出应对危机的有效路径, 同时应加大政策调节力度,把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充分地释放出来。
虽然面对全球疫情,全球经济受疫情产生巨大波动,越是这个时候,我们还是越是要继续坚定秉持全球化思维,尽一切办法重振全球化产业链,提振产业链整体效能,提升竞争力,继续致力于成为全球产业链的组织者和整合者。一方面要进一步扩大全球化视野。只要是具备优势的要素资源,就尽量多地都整合到我们相关的产业链条中。另一方面继续培育增强我国产业链国际化的能力。客户在哪里,企业就在哪里。只要客户有需求,第一时间就能跟进反应。同时进一步提振优化产能,打好内功。充分利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产能,整合产业链上的人才、技术和管理,使整个产业链更有竞争力。
继续优先支持制造业复工复产,对于遏止疫情、稳定全球供应链、稳定经济增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同时大力推动产业价值链从中高端向创新引领的新技术高端提升。推动各产业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装配环节向中高技术产品比例不断提升的主要出口国转变,从全球价值链模式向全球价值链与国家价值链模式互动模式转变。进一步提升高、中技术制造业在各产业链中的比重。
二、精准把握内外产业链瓶颈节点
精准把握国内外产业链瓶颈,打通产业链关键性节点。一方面进一步完善我国在国际国内两类产业链的顶层制度建设和体系建设,强化国际国内供应链的应急体系建设;另一方面应更加地走中国特色的国际供应链体系建设,推进构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现代供应链。同时,全力保障物流的畅通,这是确保全球贸易的基础保障。
另外,大力加强对外宣示我国深化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的坚定决心:疫情不会改变我们深化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的决心,长远来看我们消费稳定发展和持续升级的趋势不会改变,外贸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吸收外资的综合竞争优势不会改变,我国在全球产业的产业链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会改变。
三、有序协同,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有序协同发力
按照工业体系完整度来看,目前我国以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8%,很多产业从无到有,并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当中,有220多种工业产品中国的产量占居全球第一。
由于我国拥有当今世界全部工业门类和位居全球首位的制造业规模,再加上近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做后盾,只要强化产业链上中下游的有序协同,我国经济不仅具备自我抗压能力,还兼具化解各种风险、弥合经贸影响的战略纵深。因此,疫情面前,必须采用有序协同策略,大力推进产业链上中下游有序协同。
具体就是要以客户为中心,以数据为核心要素,将上游供应商、下游经销商(客户)、物流运输商及服务商、零售商以及相关金融机构进行垂直一体化整合,进一步打造可视化、透明化的产业链网络,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产业链相关企业与政府部门间的数据共享,以及产业与产业之间的整合、优化和协同,消除整个产业链网络上不必要的运作和消耗,促进产业链高效运转,实现降本增效、提质升级、协同创新,有序协同,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有序协同发力。
四、外链损失内链补
中国目前已是33个国家的第一大出口目的地,65个国家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过去十多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供应链网络的中心,中间品进出口占到相当高的比重,可以说, 全球公司都是对华供应链的一部分, 这使得疫情的冲击发散得更远。
面对疫情影响,面对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可能产生的损失, 可以采取外链损失内链补的策略。一方面要在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国际市场同时,拓展扩大国内市场的最终需求,通过开放合作形成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提高国内产业链的附加增值效能。另一方面,还是要充分利用当前我国正身处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跨越的关键时机,努力实现从代工到生产具有国际品牌影响力产品的转变、从简单跟随到制造具有更多创新内涵产品的转变、从释放资源红利的中低端制造到释放效率红利的中高端智能制造的转变。
同时,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应更多地采用降低融资成本、税费优惠、保障用工等系列举措,为提升产业链的附加增值效能创造有利条件。另外, 还用足用好出口退税、出口信用保险等合规的外贸政策工具,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抓好重大外资项目落地,扩大金融等服务业对外开放,继续优化营商环境,增强外商长期投资经营的信心。
五、提振产业链整体效能
这次美股熔断、全球金融市场恐慌,其实不论是疫情蔓延,还是国际原油价格战,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都是相对可控的。同时我国具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这是中国经济韧性的基础所在,也是我们辩证看待危与机的重要依据。因此,一方面, 既要紧紧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提振产业链整体效能, 增强内部产业链韧性,提升内部产业链水平;另一方面, 还要进一步加紧落实更多的重大开放举措,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尽一切可能在未来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中赢得更多主动权。
就企业而言,目前我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上占据重要位置。疫情当前,首先应该全力帮助企业努力克服困难,使其按时按约、保质保量完成各项订单。着力稳定外需,有序生产满足外需,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加快海外重点工程建设,促进全球产业链稳定、供应链畅通。同时尽一切可能获取更多的海外订单, 凭借中国制造的雄厚实力和良好的市场口碑,中国骨干企业赢得了众多海外客户的青睐。尽管有疫情冲击,包括央企在内的中国大型企业担当有为,这为获取更多的海外订单奠定了基础。
同时, 应进一步加大产业链中供应链金融创新力度,通过对整个产业链交叉形成的需求网络中的资金流进行合理的安排与管理,提高整个产业供应链中流动资金的效率,进而为产业链各方提供多赢的融资解决方案。同时加大产业供应链的金融衍生服务,使融资活动沿着创新链、供应链、物流链、价值链将生产商、供应商、第三方物流机构、金融中介机构、分销商及消费者更好地联结在一起。
六、构建智慧物流,畅通物流
打通物流,保证物流的畅通,降低因疫情而引发的物流偏高成本,是当下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大力推进智慧物流建设,通过智能硬件、物联网、大数据等智慧化技术与手段,提高物流系统分析决策和智能执行的能力,提升整个物流系统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将仓储、运输、配送、信息服务等多功能集于一体,打破行业限制,协调部门利益,实现集约化高效经营,优化社会物流资源配置。同时,将物流企业整合在一起,将过去分散于多处的物流资源进行集中处理,发挥整体优势和规模优势,实现传统物流企业的现代化、专业化和互补性。此外,还可以通过共享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和信息,降低物流企业运营成本和费用支出,获得规模效益。进一步提升物流产业发展质量,保证物流的通畅。
七、打造智慧供应链,重构产业链
目前全球产业链呈现出地域转移与逆转移,比较优势的衰减,科技产业链的不可分拆,主要生产地与主要利润地的脱离,区块链的崛起五个特征。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短期内势必会对中国经济运行产生严重冲击,自然包括各个产业链、供应链。与此同时,鉴于中国在全球经济产业链和供应链中已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相应全球经济运行受到疫情的巨大干扰,在这样的情况下重构产业链就自然成了必然的选择。
这里重构产业链包括供应链、服务链、价值链重构。面对疫情影响,应大力推进集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柔性化、敏捷化、可视化、自动化等先进技术特征为一体的智慧供应链发展。依照市场、产业链的配套,全面推进多相关行业或者同水平层级多主体协同,进一步降低包括制造业、物流业等各行业的成本,着实提高企业的利润,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三方通过智慧物流相互协作,信息共享,物流企业便能更节省成本。并根据服务的要求,由不同行业、企业或者不同地理位置的组织来承担相应的价值创造和传递过程,最终形成体系化的价值链,这是提振产业链整体效能的一大关键。另外,面对目前正在快速来临的智能化时代,还应为产业链在数据、算力、算法三方面转变持续注入能量, 为实现产业链优化,打造智慧供应链,提振整个产业供应链整体效能提供坚实的基础性支持。
雷明,现为bat365在线平台网站光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信息系统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bat365在线平台网站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英国爱丁堡大学客座教授;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目前研究方向包括诱导决策和机制设计、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减贫、绿色核算与绿色管理、效率评价的非参数方法等。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以及重大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著有《新型城镇化与减贫发展》《旌德调查—关于安徽省旌德县多元扶贫的调查报告》《贫困山区可持续发展之路—基于云南昭通地区调查研究》《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贵州省毕节地区开发扶贫与生态建设》等多部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