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常岐
一、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以下简称“合作区”)是由中国政府主导,通过谈判与东道国政府签订协议,并在协议限定的地域内,由企业为主体建立的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产业链较为完整、带动和辐射能力较强、影响力较大的产业园区,以吸引中国或其他国家企业投资兴业。截止到2018年底,我国已经在50个国家设立了初具规模的118家合作区,其中77个处在“一带一路”沿线的23个国家,35个处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沿线国家,42个处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沿线国家,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承接点。合作区累计投资超过400亿美元,上缴东道国税费超过30亿美元,为当地创造了超过30万个就业岗位。
早期“走出去”的大多是央企,主要投资基础建设,而现在正在进入“一带一路2.0”时代,大部分合作区由民企参与,利用已有的基建来发展工业生产和贸易。已设立的118家合作区中,20家达到国家验收标准,财政部予以发放上限3亿元的补贴。目前该计划暂停审批,将在修改申请要求和补助金额后升级改造和新建一批合作区。
(二)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的积极影响
1.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实施国家发展策略,建立“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双赢平台。
2.降低交易成本,创造新的制度环境,降低关税等,使得在制度安排、政策措施与基础设施条件较为欠缺的国家和地区经商更为便捷。许多合作区的建设依赖政府间高层的合作,以政府为后盾,避免了势单力薄的中小企业在大型跨国公司的垄断下面临的风险,规避了贸易壁垒和摩擦。入园企业既能享有东道国提供的良好投资环境及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又能充分利用境外资源,拓展境外市场,不断加强与境外企业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交流,实现带动境外产业集群发展的目标。
二、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的建设和管理
(一)建设流程
建设合作区的流程分为5步:公开招标、企业投标、公布中标企业、园区建设、政府考核。首先,中国商务部牵头制定合作区的基本方针政策,发布相应的公告,向国内企业公开招标。然后,企业根据要求投标,各省市政府部门根据要求统计和初步筛选企业,再根据投资项目质量,投资人自身经济能力、管理能力、招商能力选择标的。审批通过的合作区由政府全力支持、以企业为主导打造。企业与东道国政府签订合作区建设协议,配合当地政府对合作区进行规划,利用双方自愿,促进方案实施。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对国内企业招商。由愿意并有实力和信誉的大型公司或企业联合体负责规划建设和经营等工作。商务部定期会检查规划项目,进行监督和提供相应的服务,对发展成果进行考核。
(二)运营模式
1.合作区运营模式
合作区运营模式主要分为加工区模式和产业园模式。加工区模式主要依托劳动力资源丰富、口岸和能源矿产资源富集、自然条件和农业基础优越的区域而建立,例如巴基斯坦旁遮普中国成衣工业区(劳动密集型加工园区)、中哈阿克套能源资源深加工园区(能源资源加工区)、华信中俄现代农业产业合作区(农业加工区)等。
优势企业主导型产业园由规模较大的特色企业或是政府通过政策等形成的优势企业带动,产业间集聚功能强、竞争优势显著、产业链体制完善、容易形成规模经济。巴基斯坦海尔—鲁巴经济区和赞比亚中国经贸合作区都是依托优势企业主导形成的产业园,而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是中小企业集聚型产业园,园区企业之间形成相互协助又竞争的竞合关系。
2.合作区管理阶段
合作区运营主要有四个阶段:建设期、发展期、成熟期和扩展期。建设期运营的重点在于开发、建设、招商等职能,并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包括战略规划、土地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研究、企业招商、房地产开发与运营等咨询。
发展期的重点在于投资管理、企业服务等职能,具体包括投资管理、融资管理、企业服务、工程建设。处于这一阶段的合作区还应针对产业定位准确寻找入园企业。
成熟期的重点是运营管理服务,侧重于增值服务、园区管理等职能,目标是通过商务部对合作区的考核确认条件,主要提供企业注册、财税事物、海关申报、人力资源、金融服务、物流服务等。
扩展期的目标是于原有园区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范围。
3.合作区管理模式
合作区管理模式主要分为政企混合管理型和企业主导型。政企混合管理型由合作区开发主导企业联合社会资本、中国中央或地方政府、东道国政府等几方成立产业园区管委会,由管委会负责社会事业,管委会下设的运营公司负责合作区的开发建设、实体经营和日常园区管理。
例如,埃塞俄比亚湖南工业园就是湖南省政府帮助省内企业进行境外投资的媒介,由长沙经开区、埃塞俄比亚工业园开发公司、中地海外集团共同出资设立了运营管理公司。中白产业园、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由天津泰达实施)等都是政企混合管理型园区。
企业主导型是由合作区的开发主导企业联合社会资本成立产业园区开发运营公司,开发运营公司既负责合作区的开发建设,又同时承担实业经营和负责合作区日常管理的双重职能。例如东方工业园就是由民企主导。政府主导的合作区可以更好地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而企业发起的合作区在商业运营上更具优势。
三、现状和趋势
目前,合作区主要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及非洲地区,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丰富,东道国与中国有长期友好的政治经济往来和合作伙伴关系。合作区投资主体大多为实力较为雄厚,有一定海外投资经验的大中型企业。合作区主要依托集群式投资和链条式发展,产业聚集效应已经初现。
2019年1-5月,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超过5000亿美元,同比增长3.2%;直接投资57.4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12.2%;在沿线国家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305.7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55.1%,对合作区的基础设施投入达到了102亿美元。
但合作区也面临着很多问题:
1. 缺乏整体规划以及合理的企业资源配置,体现在开发成本偏高、缺乏专业运营人员,前期投入成本大等方面。
2. 从合作区规划来看,应该是企业运营的市场化性质,还是政府服务行政及公共服务的性质,还有待更深的讨论。
3. 政府间、政企间没有成熟的沟通机制,增加了投资风险。中国政府与东道国政府层面应积极协商,共同支持合作区和其中的企业发展。
4. 许多合作区运营企业都反映了国家政策的连续性不够,投资扶持政策审批程序比较复杂,民企难以享受与国企同等的金融支持,导致一些运营企业难以融资,影响了它们的投资规划。针对这一点,国家支持政策正在跟进,今年两会期间商务部表示将继续支持升级改造一批,同时新建一批合作区。
四、案例分析
1、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
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由江苏永元投资有限公司于2007年11月投资设立,2015年4月通过商务部和财政部确认考核。园内设有海关、税务和其它服务机构,提供便捷的一站式服务,现有企业85家,主要是中国企业和印度企业。埃塞尔比亚幅员辽阔、教育和人力资源丰富,当地本科学历的工人入职每月工资44美元,工作2年后可提高到90美元。虽然园内工人工资远低于中国,但仍高于工业园外,故埃塞俄比亚政府把工业园作为“可持续发展及脱贫计划 (SDPRP)”的组成部分,列为国家工业发展计划优先发展项目,并在学习了工业园区的发展战略后,制定了相关政策,在阿吉铁路沿线建立了一些园区。
华坚鞋业作为首批进驻东方工业园的企业之一,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华坚鞋业于1991年在江西赣州成立,1996年在东莞设厂,贴牌生产鞋类,被称为“世界女鞋大王”。2011年华坚鞋业到埃塞俄比亚建厂,总投资800万美元。华坚鞋业在当地创造了五、六千工作岗位,并正在扩大规模,建造自己的工业园,未来将创造更多就业。一批以华坚为代表的企业在东方工业园取得了巨大成功,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并推动了东道国产业政策的发展。
2、格鲁吉亚华凌国际经济特区
新疆华凌是新疆本地著名的民营企业,业务涵盖房产、物流、农牧、饭店、学校等产业,主营建材市场,占地100万余平方米。
2007年华凌开始沿丝绸之路经济带布局,并最终选定在市场化程度高、营商环境好的格鲁吉亚投资发展。华凌在格鲁吉亚建设了“华凌自由工业园”和“华凌国际经济特区”,投资了5亿美元,其中包括收购本地银行贝西斯,这是中国民企在境外收购的第一家银行。不同于很多国内的工业园依赖进口设备,华凌自由工业园里的工业装备多为中国制造,真正带动了产能出口。华凌的例子显示出,民企在境外经贸合作区也有发展机遇,可以和国有企业一起实现“国民共进”。
3、巴基斯坦海尔-鲁巴经济区
巴基斯坦海尔-鲁巴经济区创立于2006年,是中国第一个由政府和外国政府协议建设的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鲁巴经济区位于巴基斯坦北部拉合尔市,是巴基斯坦第二大城市,工业化程度相对较高。在协议限定的地区内,青岛海尔集团和当地企业一起,通过投资基础设施,发展关联企业供应链,吸引了中国和巴基斯坦企业入驻。目前合作区附近已经配备仓储、电厂、餐饮等关联企业,带动了巴基斯坦作为一个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建设。
五、政策和管理建议
1.“中国故事”的实现者
境外经济与贸易合作区合作区可以加快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实现产业转移、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提升基础设施投资的效率和回报、提高企业竞争力以及规避出口贸易壁垒。合作区帮助中国企业更好地走向全球市场,是将“中国故事”呈现给世界的实现者
2. 合作区定位
一带一路早期主要是由央企在沿线国家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后,应该开启“一带一路2.0”时代。以出口为重的制造业企业,在当地及周边国家有需求的前提下,应该积极入驻合作区,所谓“先有市场,后有园区”。在合作区内,国企、民企应协同发展,带动沿线国家经济活动,和基础设施建设协同发展,实现一路“一带”。例如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产业园,在修建港口的基础上,在附近开设产业园,确保基础设施带来就业和经济活动。
合作区还可以扮演“制度中介”的角色,通过建立园区、制定和其他地区不同的政策,快速拉近中国同其他文化、管理制度、经济水平差异较大的国家的距离。一个国家的投资成本越高、制度差异越大,中国越应该选择通过设立合作区的方式在这些国家投资生产。
3. 区域全球化
近年来,出口从价值链延伸型转变为以规避出口成本、转移生产能力和跨国寻求要素价格差别为主。在这样的时机下,以容纳制造企业为主的合作区是最好的载体。未来,合作区将会面临区域全球化和全球本地化这两个可能的机遇和挑战。
区域全球化可以把中国的产业集群乃至生产方式整体复制到劳动力或原材料成本更低、距离市场更近的地方,营造相对独立的封闭母国环境,可以减少区内企业的环境适应成本。但本地化取向缺失,会造成合作区与当地社会的对立,应该努力建设多元化园区,吸引不同国家企业入驻,拒绝建造“中国城”。
4.全球本地化
全球本地化旨在通过跨国网络支持和迎合东道国的本土需要。一些国家投资环境不良,法律法规不健全,如果一味迎合本土习惯,合作区投资和管理就可能面临与母国法律存在冲突的困境。要和东道国政府协调,配备一站式服务,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无原则地向不善的环境妥协,取悦当地政府,则受当地政治气候影响大。如何在这两个模式之间抉择,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合作区未来的发展。
作者单位:bat365在线平台网站光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