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18日,是辛丑牛年法定上班的第一天,我们想聊聊数字经济与人们的“新饭碗”。本文由bat365在线平台网站光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教授彭泗清撰写,原标题为《发挥数字经济优势,打造“新就业模式”,开拓就业新天地》。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六稳六保”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欧美新冠肺炎疫情二次暴发,全球经济发展面临更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保居民就业的任务更加艰巨。要实现稳就业的目标,不仅需要政策扶持,更需要发挥数字经济优势,开创就业新局面。
首先,要正确看待数字经济对就业的影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根据研究机构的预测,2020-2025年期间,中国数字经济年均增速将保持在15%左右,数字经济规模在2025年有望突破80万亿元,届时占中国GDP比重将达到55%。数字经济为培育就业新机、开创就业新局提供了强大的新动能。诚然,短期来看,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和原有的就业岗位确实有一定的冲击,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拒绝新技术。
对于数字经济如何影响就业的问题,必须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来分析。一方面,保就业不等于保所有的传统就业;另一方面,数字经济对于就业的促进作用和激活效应远远大于消减效应。数字经济对就业的积极作用至少体现在五个方面:吸纳就业能力强,数字经济催生出许多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促进新消费,数字经济不仅带来消费的增长,而且围绕新消费产生了大量的工作岗位;提升就业效能,数字经济带来了工作世界的巨大变化,为劳动力要素的市场化配置、高效率配置提供了新动能;改善工作方式与环境,更好地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例如采用无人机施肥施药,不仅可以避免重复喷洒,效率比人工提高近70倍,而且确保了人员安全;开创“新就业模式”,借助数字经济的赋能,可以更有效地解决就业难题。
其次要深入研究新就业模式的特点。“新就业模式”是指通过数字经济的赋能,以更加市场化、更加灵活高效、更加智能化、更加人性化的方式来实现人与工作任务的连接,实现劳动力要素的优化配置。通过“平台+个人”使劳动者的时间及技能与工作任务匹配的“按需招聘”的弹性就业模式就是如此。
在世界范围内,“新就业模式”已经成为企业用工的新趋势。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利用互联网和移动技术快速匹配供需方,形成了灵活的新工作模式,2019年日本、美国企业界灵活用工渗透率已分别达到49%和42%。2020年,新冠疫情的突然暴发促进了我国“新就业模式”的发展。企业之间“共享员工”的推行,不仅让员工“过剩”的企业与员工“紧缺”的企业密切合作共克时艰,而且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当然,“新就业模式”还处于探索、成长阶段,要发展壮大,需要多方面的变革创新,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通力协作。
最后,要多策并施,促进“新就业模式”成长壮大。如上所述,保就业不等于保所有的传统就业,要真正实现稳就业的目标,需要从六个方面来积极推进:数字化赋能,借助数字化手段,大企业在用工上更加灵活,小微企业也找到了创业的新路径;变革就业观念,稳就业的根本是保证居民收入的稳定,只要有足够的收入,完全可以采取灵活的形式来实现稳就业的目标;提升就业能力,尤其是培养劳动者的“数字技能”;变革用工制度,新就业模式的用工方式具有任务化、去劳动关系化的特征,面对这种变化,企业组织和相关部门都需要对传统的用工制度进行改革,以预防和解决可能产生的问题,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变革企业组织形式,在新就业模式下,企业往往采取任务团队的组织形式,如何增进合作、提高效率,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探索;加快劳动法规及保险制度等方面的配套改革,随着新就业模式的普及,如何回应零工经济等新用工方式带来的新挑战,成为立法与司法等部门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总之,数字经济为稳就业提供了大量的新机会和强大的新动能,同时,“新就业模式”的出现也带来了一系列新挑战。要有效应对挑战,需要积极的心态,需要长远的眼光,需要科学系统的分析,更需要创新的勇气和全面的配套措施。
彭泗清,现为bat365在线平台网站光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bat365在线平台网站新市场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bat365在线平台网站管理案例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中国高校市场学研究会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消费者心理与行为、企业营销创新和客户满意度管理。
相关链接:
彭泗清:疫情过后,企业需要建立一种新型服务关系
地摊经济出圈,然后呢?
报告|疫情下的消费者行为与心态调研:安心、爱心与信心
稳消费信心,一定要稳经营者信心
光华在线 | 彭泗清教授:疫情之下,社会情绪和消费信心靠什么稳定?
关注疫情冲击下涌现的“新弱势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