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宇 王雨露
2020年11月,党中央在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提出,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达到现行高收入国家标准。作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空间载体,到2035年,我国的城市格局也将发生巨大的改变。第一,城市化继续进行。2035年,我国城市化率将提升至74%。城市人口将增加至10.6亿。第二,我国头部城市将进入世界一线城市序列,大城市的数量和规模都将增加。第三,城市的扩张和收缩并存。过去我国的城市化是遍地开花,未来十五年能够持续增长的城市将只有100-150城,这些城市将成为我国经济的拉动力,吸引要素流入。其余城市将会瘦身健体,向“小而美”发展。第四,我国的城市发展阶段进入“2群+n圈”时代。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城市群的都市圈发展已经较为成熟,将“以圈促群”,通过发展都市圈来促进城市群发展。而其余都市圈将“以心育圈”,通过大力发展中心城市、逐步发展周边城市来推动都市圈发展。以下将分别从2035年的全球城市格局、我国城市格局和城市化前景进行分析。
一、全球城市格局
(一)中国城市登上全球舞台
未来30年,中国、印度仍将是世界增长的主要动力,贡献全球一半的增长。过去的数十年新兴国家成为世界增长的引擎,全球的经济重心由欧美向新兴市场移动,国家间经济总量的差距逐步收敛。2019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0%左右,已经连续14年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未来30年,中国仍然是世界经济增长主要贡献力量。
图1 世界经济增长贡献
按市场汇率算,2035年中国GDP总量将追平美国[1]。2019年中国的人均GDP为1万美元,预计2035年达到2万美元,中国GDP总量将达到30万亿美元,追平美国。到2035年,GDP前五将变为中美印日德。
表1 2019/2035年GDP规模TOP10国家
|
2019排序 |
2019现价GDP(万亿美元) |
2035排序 |
2035GDP(2019不变价,MER) |
平均增速 |
1 |
美国 |
21.4 |
中国 |
30.1 |
5.1% |
2 |
中国 |
14.3 |
美国 |
30.0 |
2.3% |
3 |
日本 |
5.1 |
印度 |
10.3 |
8.9% |
4 |
德国 |
3.8 |
日本 |
5.8 |
0.9% |
5 |
印度 |
2.9 |
德国 |
5.1 |
1.9% |
6 |
英国 |
2.8 |
英国 |
3.9 |
2.2% |
7 |
法国 |
2.7 |
法国 |
3.7 |
2.0% |
8 |
意大利 |
2.0 |
巴西 |
3.4 |
4.2% |
9 |
巴西 |
1.8 |
印尼 |
3.2 |
7.3% |
10 |
加拿大 |
1.7 |
意大利 |
2.5 |
1.6% |
图2 世界各国2016-2050年GDP年均增速预测
伴随着中国经济赶超的是中国城市登上全球一线城市舞台。当前上海、北京、深圳的GDP位列全球第9/10/14位,预计2035年提升至第2/4/7,从亚洲一线城市挤进全球一线城市。届时中国将有20个城市进入全球前50,超过美国的12个。
图3 2035全球经济前50城市(白色为2035年退出前50的城市)
(二)人口向头部城市集聚,“大城市的胜利”
从发达国际城市化中后期的经验来看,人口会持续向都市圈,特别是头部都市圈集聚。以美日德英法为例,进入21世纪后,五国的城镇化率均超过了75%;2000-2018年50%的新增人口进入其前25个城市,仅15%的新增人口进入后100城市。日本在此期间人口减少了70万,但容纳了日本近30%人口的东京都市圈却逆势增加了287万。以中小城市兴盛闻名的德国,在近二十年也出现人口向大城市集聚的趋势。2000-2018年间,德国总人口增加56万,而前6大城市人口则增长152万。英法两国的首都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约19%,两国新增人口中超过20%都进入了首都都市圈。世界城市化历史中,分散和集聚一直在同时进行,逆城市化一度出现,但现在看来,人口向城市的集聚还没有到顶峰,大城市在不断取得胜利。
图4 2001-2018年美国前170个都会区人口增量占总人口增量比例
图5 2001-2018年日本前54个城市人口增量(万人)
图6 2001-2018年德国前67个城市人口增量占总人口增量的比例
图7 2001-2018年英国前46个城市人口增量占总人口增量的比例
图8 2001-2018年法国前46个城市人口增量占总人口增量的比例
注:以上5幅图横轴按城市人口由高到低排列,仅显示了部分城市
(三)世界城市结构:大城市会更多
2019年世界城市化率55%,预计2035年提升到62%,年均新增7300万城市人口。百万以上城市比例持续提升。百万以上城市的人口占总城市人口比重将从2020年的43%上升到2035年的45%。
图9 世界城市人口在不同规模城市的分布
数据来源:2018世界城市化展望
全球现有34个千万级城市,未来15年预计新增14个,其中中国现有6个,未来15年新增3个(武汉、成都、南京)。全球现有51个五百万级城市,未来15年新增22个,其中中国现有14个,未来15年新增7个(如:长沙、苏州等)。全球现有494个百万级城市,未来15年新增145个,其中中国现有114个,未来15年新增41个。
图10 2035年城市人口30万以上城市分布(100万以上为红色)
我国有337个地级及以上市,一个市的全市人口包括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当前我国流行的城市规模定义主要以全市人口为口径。从研究地域发展的角度来说,以全市人口定义城市可以全面分析地区发展;但在经济意义上,城镇人口才是城市规模更好的定义。例如,保定的全市人口约1000万,但城镇人口仅百余万,以全市口径分析城市发展存在较大的偏误。本文接下来的两部分将分别以全市人口和城镇人口作为分析口径:按全市人口来分析城市的经济和人口格局,和以城镇人口分析我国的城市化前景。
二、城市格局
(一)城市经济展望
1. 预测逻辑
本文通过“长期趋势+短期增长惯性”方法来预测各地级及以上城全市的GDP增长。本文选取影响GDP的长期因素包括创新能力、市场化水平、市场潜能(周边150km内的GDP总额)、产业结构和人才吸引力,通过对每一个因素赋值得到城市的长期增速。由于仍有影响经济增速的因子未能被这些长期因素反映,而历史增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些信息,因此还需要利用历史增速。经济增速从历史增速向长期增速收敛,因此对过去几个阶段的历史增速赋权再加上长期增速得到预测增速。
2.城市增速全景图
图11 2020-2035年城市GDP年间增速
华东华南“腾笼换鸟”,高技术、高开放引领快速发展。东部地区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土地资源紧张,正在进行“腾笼换鸟”。如广东实施产业、劳动力双转移战略;江苏实施产业高端发展、信息化引领等六大行动,推动产业向“高轻优强”调整优化;浙江实施“四换三名”工程。东部的产业升级将成为其发展的新动力,未来仍能保持高于全国平均的增速。自贸区和自贸港将迎来更高程度的开放,如海南大力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将进一步提升其增长前景。
长江经济带产业集聚高增长,贵州高债务透支增长潜力。(1)非沿海城市运输成本较高,依靠发展中心城市延长产业链和形成产业集群,用产业集聚的效应抵消运输成本的提升,而产业集聚进一步要求集中发展中心城市。沿海地区的加工贸易是原材料零部件和销售两头在外的“大进大出”型加工贸易。在这种模式中,物流成本至关重要,因此这类发展模式只发生在沿海。当前一些产业向东南亚转移,除了因为东南亚劳动力成本较低外,还因为东南亚靠海,而海运成本低。我国中西部地区要想承接产业,就不能照搬沿海模式,必须延长产业链以及形成产业集群。这也决定了中西部的产业承接将主要发生在中西部的中心城市。以重庆的电脑产业为例,重庆推动整机加零部件垂直整合一体化,目前生产了全球1/3的电脑。其做法是从“微笑曲线”最低端的加工向前端的零部件和原材料生产、以及后端的金融结算延申,将电脑产值的70%留在了重庆。相比之下,沿海仅留下15-20%。此外,重庆推动形成产业集群,产生规模经济。五大品牌商、六大整机商、860多家零部件厂商都集聚在重庆,降低了生产成本。(2)高债务透支增长潜力:贵州等省份过去靠高负债发展,在控制金融系统性风险的背景下,未来增速有所回调。同时,贵州也正谋求经济转型,依靠当地优势发展大数据等新兴产业,未来依然能够保持高于全国平均的增速。
三北地区在2020-2025年间会逐步恢复正增长,未来增长依赖于供给侧改革效果。东三省、内蒙古、天津、河北、山东在2000-2020年间出现了大滑坡,年均增速出现负值。(1)东北省份的普遍问题是过于依赖单一产业。辽宁省依赖装备制造业,但高端装备制造比重低、龙头企业数量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黑龙江省依赖能源产业,能源业占工业比重最高达73%,存在“资源诅咒”问题。吉林省则依赖汽车制造业,受汽车业行情影响较大。而且吉林的服务业发展落后,服务业产值占比不到40%,远低于全国平均。东三省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将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形成产业群,改变单一结构。(2)华北地区的产业依赖资源、重工业,产业层次低、质量效益差、污染排放重。以山东为例,山东的轻工、化工、机械、纺织、冶金等主要工业多为资源型产业,能源原材料产业占比40%以上,而广东、江苏两省的第一大行业,均为计算机通信制造业。山东的服务业仍以交通、商贸、餐饮、住宿等传统行业为主,现代服务业发展较慢。随着近两年的“挤水分”,这些省份可以抛开历史包袱轻装上阵,未来经济增速会有所抬升,但短时期内难以回到全国平均水平。各省的经济增速将取决于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效果。(3)西北地区的产业结构依赖能源、原材料,在宏观增速降速下问题暴露,未来增速会进一步放缓。西北地区工业比重大,其中重化工业和原材料工业占比高。如陕西煤炭、油气等能源化工占比近40%;甘肃以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有色冶金、能源电力为支柱,工业中重工业比重超80%。之前西北地区曾出现的高增长是因经济总量比较低,高增长掩盖了内部的结构性问题。西北国土面积广大、生态环境脆弱、自然资源丰富,必须因地施策。如陕西降低对能源的依赖,其能源工业已从工业占比60%降至40%左右,正在发展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而甘肃也在挖掘其资源优势,开拓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等领域。此外,“一带一路”也为西北带来了新机遇。
3.城市经济:强者更强、集聚百强
强者更强: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和我国的经济均发生深度调整:粗放型发展的小城市逐步失速,城市发展逐步转向强者更强。同时,在全国增速放慢的背景下,大部分城市难以实现超越,城市经济格局基本奠定,仅少部分城市能有机会跃变。
图12 各规模城市GDP增速
集聚百强:2015年前尾部城市的GDP贡献度一度较高,但未来十五年,前150的城市将贡献全国约75%的经济增长,占全国GDP比重从2020年的83%提升到2035年的85%。
图13 各规模城市GDP占比
4.城市沉浮
新兴的城市不断向上,如重庆、成都、郑州等城市,而鄂尔多斯、邯郸等城市却增长堪忧。未来15年,城市排名将有所变化。在宏观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落后城市再想赶上则难上加难。
图14 各城市GDP排名预测及名次变化
作者单位:bat365在线平台网站光华管理学院
此处未加入汇率升值因素,随着我国生产能力的发展,人民币汇率会呈现升值趋势。在汇率升值下,中国会于2035年前超过美国。但由于未来十五年国际环境的复杂性以及我国可能面临的打压,本文将这一动力作为预测的安全边际。即在稳健情形下,我国能够在2035年超过美国。此外,按照购买力平价,中国GDP在2013年已经超越美国,2035年将是美国的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