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简报》第246期 中国城市人口规模分布和福利分析——基于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探究
张庆华
观点概览
l 每个城市人均福利和城市人口规模存在倒“U”形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结构也在动态变化,导致城市倒“U”形曲线的形状也在动态演化,有必要每隔一段时间用新的数据及时探究这个城市规模是否在合适的区间范围内。
l 中国城市的明显问题是大城市过大,但有很多城市过小。如果改变城市人口规模分布结构,能够提升总体福利水平和生产效率。
l 优化城市人口规模分布,有助于提升生产效率和居民福利;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助于优化人口规模分布;我们需要用最新的数据、更精准地测度城市规模,为城市把脉。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城市经济学中,每个城市人均福利和城市的人口规模存在一个倒“U”形的关系。从理论上来说,城市的发生是因为集聚效应的需要,人口规模越大,集聚效应越强,福利就会越高。但是城市太大的时候,由于拥堵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又会造成城市的不经济,这样会引起人均福利水平的下降。所以我们综合来说,可以看到一个倒“U”形的曲线。这种倒“U”形的曲线的形状对不同的城市来说不一样。因为它取决于每个城市的结构性因素,比如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城市创新结构等,这些都会影响到城市的集聚效应和拥堵效应的程度。随着经济的发展,每个城市的结构也在动态变化,就会导致城市倒“U”形曲线的形状也在动态演化,所以就非常有必要每隔一段时间用新的数据及时探究这个城市规模是否在合适的区间范围内,因为结构是在动态演化的。这是我们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的出发点和动因,我们利用了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是全面、精准的人口普查数据。我们用它探究中国城市系统人口规模的分布状况和合适度的问题,为中国城市发展精准把脉。
二、 城区空间范围界定
在做这项研究的时候,过去很长时间以来一个很大的挑战就是我们怎么样界定城区的空间范围。我们考察中国的地级市,对大多数地级市用市辖区的范围作为城区范围的空间界定。我们检验了通勤时间,发现这些城市市辖区的通勤时间平均都小于一小时,是在国际公认的城区接受(的)通勤范围的空间内。但是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接近或者超过1千万的超特大城市,就不适合拿整个市辖区作为城市范围的界定。这个时候我们借鉴了清华大学陆化普老师团队的方法,运用大数据聚类算法,综合POI数据和手机信令数据界定这些城市的主体活动范围。大家可以看到一些代表性的城市,黄色的区域和真实人口活动范围的城区还是有不小的差异(见图1)。
图1
基于刚才的城区空间范围,我们精确地度量了每个城市城区的常住人口规模。可以看到,在中国,地级市城区的常住人口规模大多数城市都小于200万(见图2)。城区的人口密度(见图3),以每平方公里多少人来度量,也可以看到大多数都是每平方公里小于3000人。大多数城市其实在城区人口规模不大,而且密度比较低。
图2
图3
我们度量了人均福利水平,开始的时候是用人均GDP来度量的。城区人口创造的人均GDP,东部地区高一些,中部和西部一些地区低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