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简报》第242期 如何理解中国经济:中国经济增长的空间有多大?
刘俏
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阶段,保持5%左右的经济增速成为我国规划经济工作和制定宏观政策时更常去锚定的目标。同时关于中国经济前景的讨论悲观情绪逐渐产生并开始弥漫于西方主流媒体。“中国经济奇迹终结了吗?”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问题。刘俏认为:过去四十多年中国经济奇迹的实现得益于:工业化进程中的生产率增长和“政府+市场”的增长范式。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大挑战——保持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值得乐观的是,推动中国生产率持续增长的动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经济增长的空间有多大?讨论这个问题时,人们容易陷入情绪化的二元对立,要么乐观,要么悲观,缺少位于两个极端中间的判断。乐观固然有其基础:1978年开启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人类经济史上的一个奇迹——1978至2022这四十五年间,中国GDP平均年增速高达9.1%(见图一);即使是本世纪第二个十年GDP年均增速已经降到7.6%(2010-2019),中国在这个阶段的绝大部分年份仍然贡献了全球30%以上的增长。无疑,将这样的经济表现简单外推去理解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潜力,人们很难不产生乐观的情绪。悲观者倾向于将观察的侧重放到近期中国经济形势正在经历的重大转变:自2015年GDP增速破7之后,百分之六点几的增长日益成为中国经济的常态;长久以来,人们习惯接受的一个关于中国经济的“常识判断”(conventional wisdom)是“我们需要7%到8%的经济增长来保证充分就业的基本实现”,于是在“保住5%左右的增长”都已经成为规划经济工作和制定宏观政策时更常去锚定的目标、年轻人就业问题凸显出来成为对中国经济的重大挑战时,对中国经济前景的悲观情绪逐渐产生并开始弥漫,类似《中国经济奇迹的终结》(乔治·弗里德曼)、《中国模式遇上了大麻烦》(保罗·克鲁格曼)这样的文章开始频频出现在西方主流媒体。
中国经济奇迹终结了吗?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率到底是多少?三年疫情期间4.5%的年均增速是否意味着一个新的常态的出现?在房地产和大基建的投资周期接近尾声、人口和劳动力红利渐行渐远、中国制造成本优势逐渐消失、国内外环境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传统经济增长动能逐渐式微之际,引领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新引擎又是什么?“没有什么比正确地回答错误的问题更危险的”(德鲁克)。理解中国经济,我们需要客观、理性分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逻辑,聚焦解决影响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最重要的第一性问题。如果不了解中国经济过去四十多年高歌猛进背后的原因,将很难理解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成长的空间。
图1 中国GDP年增速(%):1978-2022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作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