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思想力
光华思想力
《研究简报》第267期 城市社会韧性提升的实践方向 ——温州经验及其启示


张志学   张三保

 

本期观点概览

建设韧性城市是提升城市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和重大风险能力水平的有效策略,也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应对自然与社会风险的必然选择

温州市在考验中所体现出来的城市韧性既来自温州政府的组织能力,也源自良好的政企、政民关系。

除必要的硬件设施外,提升城市社会韧性可从弘扬价值创造与风雨同舟的精神、发展数智技术的治理优势、建立提升社会韧性的教育体系和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四个方面入手。

 

重大灾害何时以何种方式来临,往往很难预测。认识到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在意外危险发生时调动资源成功应对并复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常态意外理论(Normal Accident Theory)认为,组织存在结构上的复杂交互性和运行上的紧密耦合性,因此事故发生不能简单以决策失误、设备失灵等表面原因来解释,而应深刻探讨如何通过组织运转让城市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建设韧性城市,是提升城市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和重大风险能力水平的有效策略。

一、 建设韧性城市的重要性

21世纪初,西方兴起了韧性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浪潮。2018年,我国出台《关于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意见》。随后,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牵头开展“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与评价工作,城市韧性建设在我国开始大规模实践。北京、上海将韧性城市建设任务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配合“千年大计和国家雄安新区建设启动了韧性雄安应急课题黄石、德阳、海盐和义乌入选了洛克菲勒基金会全球100韧性城市计划,在韧性城市建设中积极探索国际合作。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出“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党的二十大要求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一) 建设韧性城市的风险应对作用

建设韧性城市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应对自然与社会风险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地震台风、爆炸坍塌等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层出不穷,流行疾病、克兰危机等公共卫生、社会安全事件影响重大深远。并且,随着风险耦合和级联效应的增强,灾害链和受灾范围都极大延长。城市作为经济与人口聚集的重要场所,往往受到原生灾害和次生灾害的多重冲击,甚至波及周边乃至全球范围的其他城市,各城市若想完全恢复往往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 建设韧性城市的战略性意义

建设韧性城市是顺应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战略性决策。我国的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中后期向成熟期过渡的关键阶段,目前已形成以中心城市、城市群和都市圈为主体的城镇发展格局。2021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72%现有的19个城市群集聚了全国70%以上的人口和80%以上的经济量20102020年间,部分大城市常住人口增量达数百万,部分市辖区人口密度超2万人/平方公里。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各类要素快速流动并向城市聚集,加剧了城市风险与脆弱性,当社会系统的演进规律和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跟不上城市的发展速度时就会破坏社会与自然的平衡,引发许多城市安全问题

(三) 建设韧性城市以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建设韧性城市是推进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韧性城市建设涉及多个利益相关者,要求增强政府的整体性,发挥政府权威作用,通过信息共享、政策沟通等手段实现行政机构之间、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协调统一和城市治理一体化。跨界危机和风险级联效应的强化机制强调政府的紧急动员、快速支援能力,以在最短的时间内防止风险扩散。城市问题的复杂性同样呼唤多样化的公共服务,政府要加快转变职能,与社会组织良性互动对民众需求快速反应


如需获取完整简报,请点击此处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