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思想力
光华思想力
第34期 推进创新驱动的区域一体化与经济增长

全球宏观经济增速趋势性下降、贸易摩擦与地缘政治冲突持续上升的大背景下,区域一体化的动态演进可以从供给侧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消除区域间的非自然壁垒,锻造交易成本更低的市场,并通过协同效应提升经济运行的效率,是我国实现高质量经济增长、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路径。区域一体化进程将推动产业链升级优化和生产要素再分配,进一步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本研究从区域一体化视角解析创新要素如何影响经济增长,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创新投入跨区域的溢出效应并讨论了创新溢出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最后基于创新驱动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增长提出建议。

一、创新驱动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

区域一体化可以打破地理空间与行政壁垒的约束,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通过区域间的专业化分工形成合力。创新资源的稀缺性赋予其强大的价值链支配能力,构建和优化的区域创新系统、实现区域协同创新应成为推动区域一体化的先导和主力。在区域间互动加强的同时需要形成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为核心,以政府和金融机构等为支撑的协同创新模式。依靠技术创新,深化区域间合作,实现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与资源共享,形成协同创新的区域系统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与保障。

(一)创新投入区域间的联动性。我们将创新界定为企业、高校、各类研究机构进行的包括知识和技术两个层面的探索型、应用型的活动,既包括获取新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旨在从理论上对经济的运行予以指导,也涉及技术的实质性改进和实践应用,旨在提升所供给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基于2000-2014年间中国省级研发投入数据的研究发现,创新驱动的区域一体化进程逐步深化,协同创新的机制在逐步完善。

我们采用莫兰指数(Moran Indicator)这一通行指标来直观地展示区域间的互相影响。以研发投入衡量创新,下图展示了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研发投入的莫兰指数,以空间相邻为权重,取值越接近1表示空间关联性越高。图1中可见区域关联性在2000-2014年间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说明我国创新驱动的区域一体化进程逐步深化,协同创新的机制在逐步完善。

 

1 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研发投入的莫兰指数(2000-2014)

(二)创新活动的空间溢出性。知识和技术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通常可以被视作公共物品,因此创新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在物理空间区域上产生一定的溢出效应,即创新空间溢出效应。我们建立了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各区域间的创新活动,具体的,我们采用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2000-2014年的相关数据,在控制了区域特征(包括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产业结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三个核心经济变量)的基础上,着重考察相邻区域研发投入对本区域研发投入的影响。分析结果见表1。

分析结果显示空间溢出效应是存在的,相邻省级行政区域间的创新投入存在着显著的正向联动关系,进而说明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区域间的技术创新协同效应是显著存在的。

1 创新溢出的存在性分析

变量

系数估计

空间溢出项

0.070***

(0.03)

人均GDP(GDP per Capita)

0.039***

(0.006)

产业结构(Industrial_Structure)

0.306***

(0.11)

财政支出(log_Fiscal_Expenditure)

0.776***

(0.04)

注:括号中为标准误。***表示p值小于0.01。

二、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随着知识经济形态的显现与演化,传统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逐步下降,创新投入、人力资本等非物质要素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各区域经济互动中,创新要素扮演着重要角色,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是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重要抓手。我们采用广泛使用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作为计量模型,在其中分别加入技术创新投入和表征技术创新外部性的创新溢出作为经济增长的解释要素。分析结果展示在表2中。

2 创新和创新溢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变量

基本模型

加入创新

加入创新与创新溢出

资本(log_K)

0.321***

0.02

0.290***

0.02

0.292***

(0.02)

劳动(log_L)

0.105***

0.03

0.068***

0.03

0.061**

(0.03)

创新(log_RDS)

0.071***

0.01

0.069***

(0.01)

创新空间溢出(log_RDS_Spatial)

-0.025*

(0.01)

常数项

1.844***

0.12

1.960***

0.12

2.017***

(0.12)

注:括号中为标准误, ******分别表示p值小于0.01, 0.05和0.1。

结果显示在三种生产要素中,资本的产出弹性最大(0.292),其次是创新要素(0.069),劳动力要素产出弹性为(0.061)。在控制了资本、劳动和创新三种生产要素后,创新空间溢出的产出弹性为-0.025。

在区域一体化的演进中,区域间的创新投入会互相影响而形成溢出效应。本地区创新的溢出效应既会影响其他区域的创新投入,进而间接“正向”影响其他区域的经济增长,也会对其他区域的经济存在直接的“负向”影响。这表明技术创新存在一种负向外部性,即某一地区技术创新投入的提升,对其他区域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图2  区域一体化视角下的创新驱动经济增长

三、区域一体化创新发展的启示

本研究从区域一体化的视角研究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为分析中国宏观经济发展提供了新视角。

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创新溢出效应通过协同创新的方式正向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区域间通过建立创新合作联盟攻坚重大共性技术,互补性的学习可以发挥各个创新主体的比较优势,通过集约化生产实现规模经济,提升各自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协同创新模式将通过市场化机制调动各区域的优质创新资源,深度促进科技与区域经济融合。以泛珠三角地区为例,区域内的各个省份,在资源、产业、市场等方面有较强的互补性,因此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创新互动,推动了区域内的经济增长。

另一方面,各区域的相对竞争力大小决定了经济体主体获取经济资源和市场机会的能力。外部创新资源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本区域相对竞争力的下降,进而导致了创新溢出对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负向影响。具体表现在各区域之间面临有限资源的竞争,包括但不限于来自中央政府的政策倾斜、财政支持、高技术人才引进以及外商直接投资的获取。以人才吸引为例,区域的创新投入将决定对高水平人才的吸引力,人才的跨地区流动会给净流出区域的经济发展带来严重损失。

创新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可忽略。当前,我国处于投资导向阶段向创新导向阶段的过渡时期,随着传统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显著下降,唯有通过创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才能实现经济向高质量和高效率的均衡状态发展。技术创新能力是一种战略性的稀缺资源,创新投入的规模与创新绩效决定了区域未来发展的潜力。基于本研究的分析,我们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各区域需要持续加大创新投入。提升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发挥技术创新在供给侧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需要进一步优化创新投入结构。大幅提升基础研究经费占比,使研发经费投入结构逐步向创新强国收敛,从而提升各区域的创新产出的质量和竞争力。

第三,最大限度发挥外部创新资源对本区域的正向作用。通过合理的机制设计,包括设定合理的政府官员考核机制,削弱创新溢出带来的负向直接影响,充分发挥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创新协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