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宪平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通道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最重要的东西轴线,覆盖长江上中下游广阔腹地,向西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向东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人口、经济总量分别占全国的42.8%和43.7%,是我国经济重心所在,活力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要探索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近期深入沿江省市实地调研,从产业发展角度提出四点看法及建议。
一、“长江病了”: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化工产业集聚区,沿江化工企业、化工园区高密度分布。据相关部门数据,目前沿江11省市共有化工企业1.1万多家,化工园区250多个,产值规模约占全国的比重40%,基本上都是沿江各省的主导产业。
存在的三大问题:一是布局不合理。化工企业入园率不高,仅为40%左右;700多家化工企业位于长江岸线1公里范围内,有81家位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二是环境隐患多。2016年以来,沿江化工企业发现存在环评违法行为企业有651家,存在超标排放违法行为企业649家,存在其他违法行为的企业1267家,占比达到22.7%,数量不小。同时,长江经济带又是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精炼铜、精炼铅和锌产量分别占到全国44.6%,59.7%和45.5%;还有水泥、玻璃、陶瓷、石膏等行业企业1.3万多家,产生的废水、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占全国43%、37%和43%,造成了严重“生态赤字”。三是认识有偏差。多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长江经济带从“化工围江”、“化工围城”,到“城围化工”,源于思想认识上的两大误区:第一,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忽视生态环境保护,把发展凌驾于自然之上,凌驾于保护之上,导致保护和发展矛盾越来越尖锐,使人和自然相处变得越来越不和谐;第二,过于依赖长江黄金水道大规模、低成本的运输优势,以及较大的环境容量和较强的自净能力,只考虑经济成本,不考虑环境成本,使环境成本越来越高,粗放型发展方式难以为继。2017年长江经济带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47.2%,但化学纤维产值占77.7%,化学农药占77.6%,硫酸占65.3%;工业用水量占全国比重63.9%,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6.2%;每亿元GDP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要比全国平均水平多1吨左右。
二、生态优先:正确把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两大主题。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过去大家常常说,发展是硬道理,今天进入新时代,我们应该说,保护也是硬道理。
化工行业是国民经济基础性产业,不可或缺、不可替代,与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和人们生活水平密切相关。美国的化工产业至今仍是第一大工业产业,德国、日本、韩国的化工产业也是排名前三的主导行业。我国的化工产业产值从2010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化工大国。2005年产值占全球比重仅有11.4%,到2015年上升到39.9%,10年提高28.3个百分点。长江经济带化工产业产值占全国比重40%左右,这意味着占全球比重16%左右,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存在着结构不优、水平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环境污染严重等突出问题。调研中反映,在推进沿江化工企业整治中,存在“一关了之”、“一搬了之”和“一刀切”、“切一刀”等现象,如何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我们认为,重点是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存量和增量的关系,改造存量,做优增量。总体上看,长江经济带传统产业占比高,新兴产业占比低,化工产品低端多,高端少。要在存量上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从源头上减少环境污染,在增量上严格实行负面清单制度,控制新增化工企业,控制排污总量,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发展高端产品,绿色产品,既要做减法,又要做加法。
二是上中下游的关系,严防污染转移扩散。长江经济带是一个包括上中下游、干流支流的复杂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环保水平和产业水平呈逆向分布。从环保角度看,上游地区作为水源涵养区和饮用水源地,生态脆弱敏感,环保标准理应更高;中游地区重化工业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显现。从产业角度看,上游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加快产业发展要求很迫切;下游地区经济实力雄厚,绿色发展已见成效,环保能力比中上游地区更强。因此,要充分统筹协调上中下游、干支流地区化工产业布局、环保标准设置,严防污染随着产业转移向上中游、支流地区转移。
三是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攻坚战、持久战相结合。长江经济带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是多年累积形成的,治理任务艰巨而繁重,难以“毕其功于一役”。只有坚持攻坚战与持久战相结合,才能做到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当前打好攻坚战,靠以行政为主导的手段,取得治标的重大成果;长远坚持持久战,以法治手段、市场手段持续推进,实现治本的最终目的。
三、根本之策: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这是必由之路、战略选择。总体思路是:创新引领、区域联动,破旧立新、产业升级,“四位一体”、协同发展。要以长三角地区为龙头,辐射带动上中游、干支流地区,真正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第一理念,第一动力,通过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投入方式创新,推动要素自由流动,加大研究开发投入,破除旧动能、培育新动能;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高端供给,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四位一体”的协同发展,共推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
在调研中发现两个例子,很有启示意义。一个是干流的例子:江苏省无锡市。无锡北倚长江、南临太湖,是苏南重镇。2007年5月,太湖爆发蓝藻引发的水危机,无锡市从那时开始持续10年进行环境污染整治,累计关停淘汰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企业3067家,化工企业数量从2007年的2955家减少到2017年的850家。转型的过程是痛苦的,该市一度陷入经济总量排名下降、增长速度持续下降,不良债务持续上升的困难局面。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该市化工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从2007年的9%增加到2017年的12.6%,但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从2007年的26.7%提高到了2017年的42.3%;物联网产业营业收入约占江苏1/2,全国1/4,集成电路产业规模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该市2017年经济增速5年来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增速13年来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可以说,在环保治理与产业转型中实现了浴火重生。
再一个是支流的例子:湖南省株洲市。株洲市位于长江支流的湘江下游,是建国初期国家布点建设的八大工业城市之一,也是亚洲最大的有色金属冶炼基地和全国重要的化工生产基地。株洲清水塘工业区,15平方公里的地域内,集聚了株冶、株化等261家工业企业,最高年份产值约占全市30%。2003、2004年,该市连续两年被列为“全国十大空气严重污染城市”之一,在其污染高峰期,汞、砷、铅、镉等重金属污染物的排放量分别占湘江干流接纳量的90%、50%、30%和25%。2013年以来,以壮士断腕的气魄进行环保整治,累积投入180多亿元,关停搬迁257家企业。与此同时,株洲发挥集火车动力、航空动力、汽车动力于一身的产业优势、人才优势,提出打造“中国动力谷”的发展思路,建设中国轨道交通城、中南地区通用航空城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城,2017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203家,新引进配套企业106家,现在轨道交通、汽车、航空三大产业本地配套率分别达到70%、40%和30%,轨道交通电力机车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60%,中小航空发动机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90%,电动公交车国内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真可谓风雨之后见彩虹。
四、重中之重:改造提升沿江化工产业
长江经济带既是化工产业的集聚区,也是环保治理的主战场。借鉴国际经验,坚持改造提升,既出重拳整治,又有组合拳配套,是可以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的。
(一)两个国际案例
德国巴斯夫公司的案例。上世纪80、90年代,德国的化工企业也饱受社会诟病,人们“谈化色变”。作为全球最大的化工公司,巴斯夫集团秉持“经济成功、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相结合” 的理念,创造了化工产业“上下游一体化、园区化”的模式,生产装置互联、上下游产品互供、物流等基础设施互通,同时通过严格的环境安全标准和可靠的技术管理等,全面控制和消除环境危害,巴斯夫公司现在被誉为“全球最受赞赏的化工公司”。我们与巴斯夫公司中国总裁座谈时,他介绍,德国37个化工园区和巴斯夫60多家化工企业基本上是近水而建,沿莱茵河、易北河布局,基本做到了零排放。
英国治理雾霾的案例。上个世纪50年代,英国的雾霾非常严重。通过持续治理,成效十分显著,其最根本的经验是法治。从1956年出台第一部《清洁空气法案》、1968年出台《清洁空气法案Ⅱ》、再到1974年出台《污染控制法案》,连续出台了6个严格的环保法律法规,伦敦的烟尘和二氧化硫的浓度陡峭式下降,雾霾天气从1950年的90多天减少到1980年的5天。
(二)十二字建言
一是达标。调研中了解,现在我国化工行业环保标准已经很严很高,有些甚至超过了欧美标准,但是没有完全落实到位。环保整治的首要目的和基本要求是达标。对环保不达标企业,要建立倒逼机制,限时整改达标,不达标,便退出。不管是离沿江岸线1公里、10公里、还是100公里,距离不是标准,达标才是底线。
二是减量。长江已经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内河,货运量世界排名第一。由于化工产业规模大,技术和管理又跟不上,导致污染排放量大。因此,达标排放是基础,减量发展是趋势。不仅要达标,而且要减量,要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实现规模减量,排放减量,消耗减量。
三是入园。园区化、一体化是化工产业发展的方向,既可以有效破解邻避效应,也能够实现集约高效管理和污染集中整治。上海化工园区从1996年开始建设,借鉴国际一流化工园区经验,实施“产品项目、公用辅助、物流传输、环境保护、管理服务”五个一体化,经过22年的发展,已成为集聚全球知名化工企业最多、产业能级最高、循环经济水平最好、安全环保管理最严的化工园区。园内58家企业,外资占比80%,排放标准达到或超过欧美标准。而目前长江经济带化工企业入园率仅为40%,要突破“化工围城”、“城围化工”的窘境,必须加大“退城入园”力度。
四是分类。对于处于不同水平、不同区域的化工企业,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对于淘汰类、禁止类技术工艺装备和产品,坚决依法依规关停。对于产品有市场、有效益、就业有贡献、愿意通过加大环保技改投入、实现达标排放的企业,应该创造条件积极支持。对于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的化工新材料,包括高端专用品,功能性化学品等应鼓励发展壮大。要综合区域、资源、环境、运输、市场等因素,统筹考虑上中下游、干流支流化工产业布局,形成优先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发展格局。引导大进大出的化工企业向沿海地区布局。
五是安全。首先要确保生产安全。化工企业高温高压,易燃易爆,危险源头多,安全风险大。要完善风险排查、评估、预警和防控机制,危险化学品企业要通过改造、搬迁、关闭等方式,降低安全和环境风险。其次要确保产业安全。化工产业基础性强,关联度高,关停并转时要统筹衔接,考虑对上下游产业的影响,以及由此导致的进口规模扩大、进口价格上升等问题,以保障国民经济基本需求。
六是法治。“生态法治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只有依靠严格的制度、严密的法治,才能建立环境治理的长效机制。要加快《长江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立法进程,使长江经济带环保整治有法可依。鼓励沿江各地制定长江保护地方性法规,积极探索跨地区协同环境立法模式,真正建立起长江生态环境法治“高压线”。
(三)四点建议
第一,科学规划布局。全面摸清长江经济带化工产业基本情况,根据沿江及各个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对沿江化工产业进行统筹规划和优化布局,明确环境保护标准、产业准入门槛,解决目前存在的关多少、留多少、改多少、搬多少、搬哪里、何时搬、怎么搬等难点问题。第二,攻克关键技术。改造提升长江经济带化工产业,环保技术供给已经成为一个突出问题。决心重要,政策重要,但是技术支撑同等重要。提高环保标准,如果缺乏相关技术支撑,便会成为空中楼阁。要集中力量,加大投入,攻克环保技术瓶颈制约。第三,设立专项资金。沿江产业升级,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基金很多,支持化工产业改造提升的投入力度较小。化工产业改造搬迁,资金需求巨大,建议设立绿色发展专项基金、绿色信贷计划予以支持,以及实行化工企业退城后土地开发收入的分享政策,这是一项有效投资,也是一项战略投资,是有收益、有价值的。第四,开展评估分析。长江经济带的领导小组办公室应该定期组织相关专业机构,对沿江化工产业转型升级进展情况进行评价分析,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有针对性修正产业发展和环保治理的目标、任务和政策,使治理能够落到实处。
徐宪平,国务院参事、bat365在线平台网站光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