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明
观点概览
乡村振兴具体可阐述为:提高农业等各产业的质量和竞争力,培育高质量、扎根本土的人才队伍,传承发扬“良好家风、文明乡风、淳朴民风”,推动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发扬基层治理优势。
乡村振兴战略指向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乡村振兴的动力机制可以归纳为构建“五个激活”驱动机制、“五位一体”协同机制和“五对关系”协调机制。
乡村振兴战略政策体系包括乡村产业政策体系、乡村生态政策体系、乡村文化政策体系、乡村治理政策体系和民生保障政策体系五大体系。
乡村振兴的行动路径主要有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共同富裕之路、质量兴农之路、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乡村善治之路、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一、理解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具体可阐述为:在乡村提高农业等各产业的质量和竞争力,使乡村经济体系结构适应现代化需求,实现乡村产业发展兴旺;在乡村培育高质量、扎根本土的人才队伍,提升人才向心力,实现乡村人才充足;在乡村传承发扬“良好家风、文明乡风、淳朴民风”,实现乡村文化繁荣;在乡村推动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实现乡村生态良好、适宜居住;在乡村发扬基层治理优势、带动共创共富,实现乡村组织有力。
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指向在“振兴”。在时间维度上,“振兴”实际上是对“三农”工作的延续和强化。空间维度上,乡村振兴是城乡之间的协同发展、共建现代化,也是全球视野下的创新突破、全面复兴。“振兴”强调的是重视和发掘乡村的价值,促进各类要素在城乡间高效双向流动,实现城乡间良性互动。全球维度上,“振兴”是置于全球治理体系的整体格局中、用以提升国际竞争力、提高国际地位的重大战略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要义在“战略”。这是从宏观视角提出的一项具备综合性和系统性的全局发展战略。乡村振兴着眼全局、立足长远、面向多维,为推动乡村在新时代背景下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遵循的依据,其战略特点是层层推进、步步深化、久久为功。
乡村振兴战略定位、目标任务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在本世纪中叶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使命高度一致。
二、目标指向
乡村振兴战略指向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彼此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物质前提。“乡村产业”不仅局限于传统农业,而是要在业态上进行创新,例如发展旅游业、康养业、文创产业;同时要求在产业链上进行延长,例如乡村电商、冷链物流等,将农产品的下游加工、运输、销售等也纳入产业体系;还要注重质量,实现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和现代化,提升市场竞争力和风险抵抗力。
生态宜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要避免传统工业化进程中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做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也要设计和重塑相关的底层机制,对生态环境相关的产权、交易等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创新;更是要求对既有的环境破坏现象进行补救和修复,例如退耕还林等,从与自然相对抗以争取发展空间到精细化高效化发展。
乡风文明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这要求重视乡村的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满足乡村人民的精神需求;要求对于盛行陋习的地区推行移风易俗,维护乡村和谐;同时要求推广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乡村人民的综合素质。形成良好的乡风文明是广大村民积极参与乡村公共事务、遵守乡规民约、推进乡村基层组织的有效运行的无形支撑。
治理有效是政治建设的重要保障。乡村的“治理有效”应该考虑到乡土社会的传统特征,在治理手段的选择上实现多元化和刚柔相济。这要求乡村有清晰的自治边界,并对乡村社区组织进行必要的赋权;同时还要求增强党的主导力,使乡村社会在多方参与的情况下保持活力同时井然有序。
生活富裕是乡村建设的根本要求。生活富裕一方面是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是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这首先要保证农民稳定就业,同时拓宽增收渠道;其次要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社会保障的差距,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使乡村人民也能享受到现代化发展的成果,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这五大振兴并不是相互独立和割裂的,存在内在逻辑和关联。因此在把握五大目标任务各自的要求的同时还要把握好目标之间的内在关系,做到统筹兼顾。具体而言,“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最终旨归,是“产业兴旺”的直接结果。与“生活富裕”共同构成乡村振兴的不同侧面的还有“乡风文明”和“生态宜居”。“生态宜居”与“产业兴旺”紧密相连,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绿色有机农业和旅游业、康养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前提;“治理有效”与“乡风文明”紧密相连,文明的乡风有助于有效的治理,有效的治理能促进乡风的建设。五大目标相互联结,共同指导着乡村振兴的前进方向。
三、动力机制
(一) 驱动机制
乡村振兴是要基于乡村发展现状进行提升和突破,需要更多的动力支撑,不能沿袭现有的发展轨道,因此要构建“五个激活”驱动机制,实现市场驱动、主体驱动、要素驱动、政策驱动、组织驱动,使现有资源禀赋充分发挥效用。
一是激活市场。就乡村振兴的诸多目标任务而言,通过市场作用机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双管齐下,需要引导市场的自发力量,为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二是激活主体。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中国农户经营规模在10亩以下的逾九成,是乡村振兴最重要的主体,需要通过产权制度和经营制度改革等赋权主体,改变其弱势地位,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三是激活要素。需要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改革,赋予不同市场主体平等的准入门槛和市场待遇,并灵活地开展对各类生产要素所有者的认定和扶持工作,从而使相关要素的活力充分迸发。四是激活政策。政府应当积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避免以往市场中经常出现的“一拥而上”“各行其是”等混乱现象,使党和政府的各类惠农强农政策不跑偏不变味。五是激活组织。应发展多种多样的新型组织与传统小农户实现有效衔接,实现农业经营主体与现代化经营体系的良性融合,从而为乡村产业和乡村治理提供便利、增添动力。
(二) 协同机制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全社会各类主体、各方力量的密切协同,构建由农民主体、政府主导、企业引领、科技支撑、社会参与所构成的“五位一体”。
第一,“农民主体”就是要充分调动农民主体能动性。这需要通过完善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明确农民的主体地位。同时要促进农民合作组织、乡村社区集体组织等组织的发展,并建立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第二,“政府主导”对中央政府而言,主要是要搞好顶层设计,确保乡村振兴战略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对地方政府而言,则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规划和工作计划,引导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实施。第三,“企业引领”是要求参与乡村振兴的各类企业引领农业投资、产业融合及带领小农户。企业应致力于对抗农业生产中的不确定性的同时达到规模效应,开创新型产业,并为小农户带来更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新理念、新渠道。第四,“科技支撑”是让农业技术对标国际一流水平的同时也兼顾中国的环境禀赋,并且要重视乡村地区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第五,“社会参与”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与志愿者等多种主体,通过创业、服务、援助、投资等形式参与。引导社会参与需要针对不同参与主体,建立和完善社会鼓励社会参与的体制机制,使得社会参与的热情有回应、有渠道、可持续。
(三) 协调机制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协调好乡村与城市、政府与市场、人口与流动、表象与内涵、短期与长期五对关系,是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平稳和谐推进的重要前提。
第一,城市和乡村的和谐不仅关系着乡村的振兴,也关系着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要着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乡村和城市的互利共赢。第二,要发挥好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和行业组织制度的作用,形成 “三位一体”但有所侧重、责任分配得当的经济治理结构,避免出现政府和市场同时低效的情况。第三,中国乡村人口向城市地区持续转移,造成了乡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的常态化和村庄的“空心化”。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确保乡村人口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和择业逐步实现;其次就是要结合乡村村落的差异化发展,不断优化乡村人口在乡村空间的分布。第四,要将内涵放在首要位置,以底层的产业基础、体制机制的升级完善向上推动表层的村容村貌的焕然一新,同时从区域的特点出发,进行因地制宜的规划与设计,避免乡村振兴迷失方向。第五,乡村振兴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避免粗暴地采取行政手段对乡村振兴下指标、定任务,追求短期速效,或者简单地采用熟悉的思路和方法,统一要求、一刀切推进。要在中央有关乡村振兴战略的三阶段发展要求基础上制定短期目标和长期规划,同时根据振兴目标精准施策,有的放矢。
四、政策体系
对应乡村振兴的五大总要求,乡村振兴战略政策体系包括乡村产业政策体系、乡村生态政策体系、乡村文化政策体系、乡村治理政策体系和民生保障政策体系五大体系。
乡村产业政策重点关注生产水平和能力提升、经营主体扩大、资金支撑夯实、引导流通渠道扩大和产业转型升级等。农业生产能力提升方面,现有政策导向在于通过技术、组织和市场的创新,提升农业装备信息化及科技水平。农业经营体系方面,出台政策推动各类制度变革,同时培育新型主体。资金支持方面,要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农产品收储制度和农业保险制度等农业支持保护制,同时致力于盘活农村外部资本,完善商业性与政策性保险联合体。流通渠道方面,针对国内外市场,出台政策支持电子商务发展并对外合作。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提高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数字化、机械化与集约化程度,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包括农业结构调整政策、质量兴农政策、特色农业政策、农业数字化政策等。
乡村生态政策主要关注受污染环境的修复治理、生态保护与农业开发的平衡以及人居环境的改善。环境修复治理方面,结合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颁布多项关于环境修复治理的政策与法规治理既存的农村环境突出问题,并开展相关行动修复已遭破坏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开发上,一方面健全生态系统保护机制,涵盖资源保护政策、生态搬迁政策、生态补偿政策等,另一方面从农业生产的各环节入手,加快生产方式变化转型。在人居环境提升方面,推出“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处理、乡村绿化、乡村规划、村庄景观开发、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等对策,改善村容村貌和卫生设施水平。
乡村文化政策主要关注思想道德建设、乡村教育、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思想道德建设方面,通过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三部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通过表彰评选实现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移风易俗。乡村教育方面,从基础设施、资金、学校体系、教师队伍等方面入手,形成服务于全年龄段、各阶段教育的政策循环。文化传承发展既包括文化的保护政策,也包括从传统中挖掘商业价值、探索特色文化产业并形成产业群。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出台加强基层文化产品供给、文化阵地建设、文化活动开展和文化人才培养等的相关政策。
乡村治理政策主要关注基层党建和基层政权、法治建设、政务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及相应的评价体系。具体包括完善村党组织领导、法治文化推广与法治服务供给、推动建立有效的乡村治理格局等。
乡村社会保障政策应涵盖生活基础设施政策、社保政策、农民增收政策以及农村劳动力就业政策。农民增收方面,针对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提高制定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联农带农激励等机制;各类直接补贴及扶助政策也为农民收入提高提供基础支撑。社会保障方面,出台相关政策完善农村基本医保建设、基本养老保险建设、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特殊群体社会保障建设等。农村劳动力就业方面,推出城乡劳动者同工同酬、培训、劳动保险等政策,为进城务工人员解决实际的困难,同时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返乡创业提供坚实支持。生活基础设施方面,出台政策为乡村硬化路建设与养护、供电系统优化、农村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提供支持。
五、行动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具体行动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城乡融合、共同服务、质量兴农、绿色发展、文化兴盛、乡村善治、中国特色。
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强调的是从顶层设计角度协调城乡共同发展,构建新型城乡关系。要科学引导城市和农村资源配置,改变以往要素在城市和乡村间的单向流动状态。
共同富裕之路,强调完善农村经营制度、维护农民及集体经济利益。要“不断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要推进和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过程,协调承包农户与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明确农村集体所有权的概念,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
质量兴农之路,强调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当前消费者对农产品安全性、绿色性和标准化都有了更高的要求。这要求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资源利用率,培育具有专业技术和商业头脑的新型职业农民,加强质量监管和标准统一,打造农产品特色化、差异化和品牌化的新优势,提高我国农业在全球的竞争力。
乡村绿色发展之路,强调乡村振兴的内核是以绿色发展引领的乡村生态振兴。要实现绿色发展,一要整治旧有环境,二要借助技术力量对现有生产技术进行改造升级,三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使绿色生产生活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
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强调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是乡村振兴的内涵。一方面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淳朴乡风并为其注入时代新风,另一方面,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领域的资金投入,优化乡村文化软环境,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
乡村善治之路,强调以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社会环境推动实现乡村振兴。农民主体的多元化对乡村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强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也要积极构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的治理体系,在提高民众参与度和积极性的同时,以法律为准绳保证社会环境的安定,以德治来弘扬和宣传优良乡风。
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强调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消除了乡村的绝对贫困问题,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乡村发展的成果则需要二者进行有效衔接。在脱贫攻坚的产业扶贫、人才帮扶、文化扶贫、生态扶贫、党建扶贫、跨区域合作扶贫等实施路径基础上打通衔接渠道,做好观念、规划、制度上的对接,进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作者单位:bat365在线平台网站光华管理学院
简报执笔:高茜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