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观点 >> 正文

观点

北大光华刘学:从战略视角看经济形势与企业转型

时间:2015-05-23

经济学家判断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最基本的视角是消费、投资、进出口,然而即使从这一共同视角出发,学者们得出的结论也可能完全不同。乐观者得到乐观的结论,悲观者给出悲观的判断,所以从这个视角来判断经济走向,结论常常取决于经济学家的心情。

而作为管理学学者,我们的视角与经济学家有些不同。我们通常从趋势、周期和政策的视角来判断经济形势。趋势决定长期走向,周期和政策决定短期波动,把长期走向和短期波动结合到一起,也许会对经济变化的趋势得出一个更可靠的判断。

未来两年,中国经济增长趋势的长期放缓,周期性因素喜忧参半,政策因素实现长期、短期利益的平衡存在困难。因此,企业家既需要关注世界主要经济体能否走出经济低谷,也需要关注政府重要决策的效果。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中国企业传统的转型思路已不足取。对B2C业务而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不同阶层掌握的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在发生变化,社会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人们对品位的需求以及品位提升所产生的需求在增加。企业需要对这种需求和变化做出反应,这将是转型的一个重要机遇和方向。

中国经济尚未触底

趋势:增速放缓势在必然

判断趋势需要回顾历史。过去30年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从需求的角度来说,有两方面因素:一是在短缺经济条件下,长期被抑制的需求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快速释放;二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全球市场对中国的开放度增加,以上两点均拉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

从供给的角度来说,中国的改革举措使生产要素从过去低效率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转移到能让它发挥更大价值的企业家手中,资源的配制效率和使用效率有了显著提高。此外,中国丰富的低成本劳动力供给和较低的环境成本也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

以上两方面因素是中国过去经济高速增长最主要的拉动力量和推动力量,但众所周知,现在劳动力成本显著提高,供给量下降,同时环境成本在快速上升,国际国内的市场供求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所以从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上看,速度放缓已是大势所趋。

周期:全球经济复苏喜忧参半

从全球经济周期的角度来看,整体形势依然悲观。美国已经从2008年的金融危机走出来,但其最近的增长依然低于预期;欧洲和日本虽然一直在实施高强度的方法以刺激经济增长,但前景依然不明朗,从乐观的角度看也只能说见到了曙光而已;俄罗斯经济已经到了谷底,何时能够走出还无法判断;拉美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也非常明显。

政策:政治控制与经济发展平衡困难

6年前,中国政府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采取的政策可以评价为“只顾眼前、牺牲长远”——这不仅仅是个人判断,几乎所有经济学家、管理学者的判断是基本一致的。当时政府采取了4万亿高强度投资,带动了近14万亿新的货币投放,保证了2009年9.2%的高经济增长率。在全球经济寒冬时,中国政府追求一枝独秀,其结果就是造就了低效率的投资:地方债越滚越大,房地产呈现泡沫,落后的产能产业结构得到了固化……

2013-2014年之间新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从直观上可以评价为“利在长远、功在未来”,如简政放权市场化、反腐、依法治国,以及推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一带一路等政策,都是对未来有关键意义的举措。然而,所有这些政策都不会在短期内产生经济增长的直接推动力量,所以说“利在长远、功在未来”。

进入2015年,随着一系列政策的推出,我们能够感受到政府试图在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如增加高速铁路方面的投资力度等)。然而,这个平衡点的把握对政策制定者来说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如果投资强度够大,投资方向没有选择好,那么就会回到2008年、2009年的老路上;如果投资强度、政策力度不够的话,又不会产生明显效果。

从政策视角看,真正对未来产生重要影响、对决策者有重大挑战的因素是什么?是政府如何在政治控制和经济发展之间寻求一个恰当的平衡点?从改革开放的邓小平时代开始,我们的主轴是非常明确的,即“发展是硬道理”。然而最近我们能够感受到的是,政府加强政治控制的一系列措施力度非常强。加强政治控制,首要是集权,强化秩序和规范,收缩言论自由的尺度和边界。其次是需要有效的信息。政府这个大客户对信息有需求,自然就会产生大量的信息供给,创造一个繁荣的信息市场,如毕老爷的私人场合的不当言论也会搞到网上去。加强政治控制的结果是什么?首先大大降低了改革阻力,中央一声令下无人敢反对;但同时也削弱了发展动力,企业与政府官员接触的过程中,已经深切感受到了这一点。

在转型期如何实现经济增长?需要超越常规思维,突破旧的观念,打破既定的利益格局。所有这些改革,都需要强大的发展动力来驱动。由于我国正处于转型期,市场制度和规范并不完善,因此创新突围与集权控制之间的冲突就在所难免。

未来:2017年或出现较好局面

结合趋势、政策、周期三方面因素,从长期趋势看,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是必然的。从周期上看,全球经济目前喜忧参半;从政策上看,政府平衡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平衡政治控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确实不易。在这样的背景下,预计2015年经济依旧下行;2016年的经济可能在底部波动;但2017年以后,随着周期因素明显变得有利,同时推动创新、市场化和经济模式转型的政策逐渐发挥作用,政治从强化控制转向重视发展,经济形势有望走向一个更好的局面。

企业战略选择的空间:过去与未来

基于上述这些判断,企业该怎么做?

企业的基本目标之一是保持利润增长和企业成长。企业想要实现持续增长和发展,最基本的选择是把现有业务做大做强,要么进入新的业务领域;要么进一步提高国内市场份额,或进入国际市场。

若想提高国内市场份额,企业需要对国内市场进行细分,找到企业定位的细分客户,按照定位客户的需求,在商业模式上进行创新,包括改进研发、提升产品质量、推出新产品、拓展渠道、把握定价战略、改进服务、优化财务成本结构等。

若想进入国际市场,则要按照企业定位的国际客户需求,在商业模式、各功能领域里对海外市场进行冲击。

若想进入新的业务领域,要么是与企业传统业务相关的,要么是非相关的。相关业务有多种类别,包括产业内相关、产业间相关。产业内相关包括纵向相关和横向相关。此外,非相关业务领域拓展机会也有很多。在这些可能的发展方向和业务路径中,哪些业务值得做,要看环境、需求、利润空间和风险等要素,能不能成功还取决于企业间的联合能力等。

传统转型方式已行不通

中国企业家都说自己的目标是做大做强。如何把企业做大?要么在一个业务领域不断深挖,要么沿产业价值链方面向前或向后进行延伸。此外,国内市场需求增速变缓,许多企业家也在考虑转向国际市场。以上是过去30年里传统企业决策者思考战略的基本方向和路径。这种转型方式的本质是什么?更多的是“转行”。但是,“转行”并不是真正的转型。

放眼今天,如果仍采用传统的转型方式,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当绝大多数的业务领域已经产能严重过剩的时候,简单的“转行”还行不行?答案是“不行”。

社会供给未能满足多元文化需求

制造企业向服务方向转型,是非常重要的趋势。但如果我们做的不是B2B业务,而是做B2C业务,值得中国企业重视的转型方向是什么?

法国的社会心理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根据个人所拥有的资本(包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总量差异,将社会阶层划分为支配阶级、中间阶级及普通阶级。布迪厄特别强调:当今社会个体区别于他人的因素并不仅仅取决于其所拥有的经济资本,同时还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个人的品位和生活方式等文化资本。文化资本泛指一切与文化和文化活动有关的有形和无形资产。

布迪厄理论与马克思理论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认为这个世界的人并非完全平等,而是有阶级之分。马克思根据一个人占有的经济资本总量,将阶级分成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与马克思不同之处在于,布迪厄认为,一个人在整体社会结构中处于什么位置,取决于一个人拥有和控制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的总量;拥有不同类型的资本结构也决定了一个人在社会空间中所处的地位。布迪厄认为一个人掌握的文化资本,特别是品位和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在社会阶层中所处的地位,品位或文化资本变成了非常关键的因素。

对于品位和文化资本,经济学家很少关注,但社会心理家、美学家非常关注。品位有别于需求,需求是一种欲望,而按照美学家的说法,品位则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首先表现为欣赏能力,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审视、衡量、判断、评价;二是则是喜欢、钦慕、享受和从中吸取乐趣。

中国经过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的人所掌握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是极其复杂多元化的。拥有一定资本的人,会想要选择不同类型、符合自身品位的产品,并且能够解读这些作品背后所拥有的象征意义和深切内涵,最终把自己的文化资本向外界显示,并通过这种方式将自己跟别人区隔,以此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定位自己。相信这种需求会越来越多,但中国社会的供给体系、生产体系却没有对社会品位和需求结构方面的变化做出相应回应。

企业品位创新还需努力

所谓各行各业产能严重过剩,事实上真的过剩了吗?这是一个伪命题。过剩的只是满足基本需求的产品,只是同质化的功能性的、实用性的产品的过剩。在那些真正具有品位的产品领域和服务领域,供给在哪里?因此,B2C业务要基于“品位”进行创新,从社会需求结构变化的视角来考虑转型,这点非常重要,也非常值得关注。

从品位视角看产品,不仅是满足客户需求的物理载体,同时也具有灵魂格调、特定价值和生命力的有机体;做有品位的业务,技术的支撑远远不够,还需要用心精雕细琢。

中国第一代企业家生于贫困,他们的产品和服务在某种程度上是企业家自身的品位在产品和业务上的折射。这并不是说老企业家不能生产出有品位的产品,如果能够有效整合资源依然可以成功。以苹果公司为例,在做Macintosh电脑时,苹果公司凭借的不仅仅是最优秀的技术人员,他们的团队还包括历史学家、艺术家、语言学家,这样才能有效吸收和整合人类社会最先进的技术成果和文明成果。

中国企业的产品想要从地摊货成为有品位的“贵族”消费品,只拥有简单的技术创新和质量改进是不够的,基于品位的创新也非常关键。品位创新一定包含着时尚的流行性的要素,却不简单地迎合流行的需求,而是以恒久的理念和价值来支撑的。未来如何实现基于品位的创新,中国的企业家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前行。

分享

bat365在线平台网站光华管理学院高层管理教育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bat365在线平台网站光华管理学院2号楼101室

公开课程:(86 10) 6274 7229/ 7225    邮箱:exed-open@gsm.pku.edu.cn

定制课程:(86 10) 6274 7088/ 7095    邮箱:exed-csp@gsm.pku.edu.cn

©2017 bat365在线平台网站 - bat365app手机版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50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