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三地家族企业面临不同的接班与转型问题
家族企业在华人经济体占很大比例,因此家族的和谐、企业的兴衰,影响着华人世界的经济环境。台湾董事学会于今年发表了《2015年华人家族企业关键报告》。此份报告是以大陆、台湾、香港三地的上市企业为调研对象,研究了两岸三地家族企业2010——2014五年的代际现状和财富状况。
到2014年底,两岸三地所有4679家上市企业中,48%也就是将近一半为家族企业。其中,台湾家族企业家数占比达74%,是三地之冠;香港家族企业家数占比约50%;大陆家数占比32%也就是1/3家族企业。然而大陆为三地家族企业数占比成长最为迅速者,自2010年26%占比明显上升,至2014年占比32%,而台湾及香港则停留在原先比例。
与此同时,2014年三地家族企业占比较去年减少1%,所占市值却减少了4%,市值衰退的幅度大于家族衰退的幅度。以地区来看,台湾家族企业家数占比与去年持平,但市值占比减少了2.2%;大陆家族企业家数占比较去年减少0.4%,市值占比减少了1.2%;香港家族企业家数占比较去年减少2.2%,市值占比减少3.7%。两岸三地家族企业在同步衰退中。
同时,以大陆、台湾、香港三地共2743家家族企业为统计对象,三地在企业接班、控制人年龄等方面也呈现出不同的状况。台湾家族企业年龄高且30年以上企业过半多已接班或将接班。台湾家族企业年龄平均为30年,家族企业控制人平均年龄为61岁,台湾家族企业占比高、历史长且企业控制人年纪最高;香港家族企业年龄平均为19.4年,家族企业控制人平均年龄60岁;大陆家族企业年龄平均为17.7年,家族企业控制人平均年龄为54岁普遍年轻且仍在创业世代。由此可以看到,台湾家族企业进入第二次接班期,大陆则进入第一次接班期。
报告中,我们对两岸三地的经济成长趋势、资本市场概况、百大家族企业市值与财富状况等都做了详尽的研究。总体我们可以看出,2014年华人家族企业不约而同进入衰退状况,虽然主因是外在经营环境的恶化,但两岸三地华人家族企业都面临不同的内部接班与转型问题。
家族企业传承的五大建议
既然家族企业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又面临着企业接班与家族传承的双重挑战,那么,家族企业到底应该如何治理,如何传承?
关于家族企业的治理,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第一要有制度,第二要做决定。如果没有制度只是一个人说了算,不会有所谓传承,这几年大家一直在研究所谓的家族宪法,就是家规家训的一种。规定、会议和机构,是家族企业治理的三个很重要的因素。
而对于传承的决策,要不要传、传什么、如何传,都需要进行分析决策。关于传与不传的选择,要从企业的内在和外在两方面去考虑,内在考虑家族实力,即家族的人数与人力;外在考虑企业态势,即企业的地位与愿景。如果企业内在实力和外在态势都不好,那就及早出售;如果企业内在实力较弱,外在态势很好,可以考虑引入外在伙伴;如果企业内在实力较强,外在态势不好,可以考虑发展新事业;如果企业内在实力和外在态势都很好,那就要传承和做好多角化发展。
关于传承的内容,其实要传的不仅是看得见的财富,还有人才、品牌、社会能见度等一系列无形资本。财务资本、人力资本和智慧资本是家族传承的三大资本。而除了财富和资本,最重要的是社会公益的传承。企业家最大的社会公益是把公司传好,因为公司的传承和发展,关系着无数人的生存和家计。
我想给家族企业管理者五个建议,第一要放下私欲。企业家创立企业后,生活作息无一不是以企业作息为轴心,个人多年的全心投入,对所创企业情感浓厚。然而,传承这事需要抽离自身情感与个人好恶,不以自身利弊喜好为前提,放下私念超然思考,才有办法传给下一棒。第二要放手。所有的资源、权利与权力都掌握在企业家的手上,若不放手,永远不会有传承与接班这件事情发生。第三要及早规划。一个完整的接班工程至少需要花上十年,现在这一刻不决定,未来十年内就不会有优秀的接班人出现。第四要建立制度。建立制度是华人的弱点,企业家没有安全感不相信他人决策,但若不愿建立一个让大家信服的长期制度并身体力行,则无法克服华人的文化社会惰性。第五要认清事实。没有人会长生不老,也不会有另一个相同的你!每个人都有天生的最佳位置,不要把对的人放在错的位置。
最后,我想告诉家族企业的拥有者们:“天底下没有接不了的班,只有交不出的棒子,人生没有不散的宴席,没有人可以长生不老,不要等到最后一刻想交棒了,却没人接得了。这是只有你自己可以决定的重大决策!”
* 作者简介:蔡鸿青,台湾董事学会发起人暨常务理事,法国巴黎银行董事总经理。主要研究领域是家族企业接班、治理议题与集团企业。他同时拥有自身家族企业经营经验,对企业发展及投资银行有超过18年的行业经验,拥有英国双硕士和中国上海财大博士学位。本文根据蔡鸿青先生在bat365在线平台网站光华管理学院主办的“北大光华|把脉家族企业发展论坛”上的发言整理而成。